科举制度在李荩忱看来应该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比较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了,即使是后世的考试制度实际上不也是从科举演化过来的么,科举或许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最能够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制度。
尤其是在科举还没有僵化的唐宋时期,可以说这个制度为这两个朝代的人才辈出做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至少现阶段李荩忱还没有一步落实科举制度的能力,他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和东南士族、巴蜀世家以及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有脱不开的关系,而如果贸然施行科举制度,无疑就会从根本上挑战了世家的存在。
实际上科举制度在一开始对于世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乱世之中也就只有世家还能够保持对子弟的教育,所以隋唐刚刚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真正出类拔萃的实际上还是关陇世家、山东世家这些老牌世家团体之中的子弟。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宁,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的黔首百姓也开始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就是世家没落的时候,毕竟世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代人都是出类拔萃的天才,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纨绔占得比例比较高,因此“富不过三代”,到了唐末以及宋代之后,世家也就自然而然的淡出了历史。
李荩忱可不会天真的以为徐陵、杨素这种人精也似的人物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端倪,所以一切都得徐徐图之,而从学院这里入手,先通过这种办法给下面的普通百姓一个晋身之道,自然能够在增强世家的危机感同时,也不会引起他们太多的反感。
这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的道理。
徐陵当然明白李荩忱交代的这个任务的艰巨,当然了如果办好了那可就真的是千古流芳。
改革是必须的,否则李荩忱不想让巴蜀拖着臃肿的身躯去征服天下,而且很多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的话,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大,等到李荩忱真正坐拥天下的时候可能就为时晚矣。
所以李荩忱虽然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一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还是要有所改变的。可是想要改革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有着足够经验以及革新思想的人才,这是现在巴蜀最缺少的。整个巴蜀的文官现在都已经在忙得团团转,谁还有心思去考虑应该如何改革,因此李荩忱必须需要更多的人。
徐陵一向是开门见山的性格:“听说殿下准备兴建学院?”
李荩忱微微颔首:“成都学院正在筹备中,另外汉中和巴郡也会有相应的建设,这是除了春耕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汉中那边准备的如火如荼,老夫已经看过了。”徐陵淡淡说道,他就是从襄阳转汉中前来的成都,一路上也算是丈量了李荩忱的土地,“殿下这么着急想要见到我这个老头子,肯定是因为这件事吧。”
“没错,”李荩忱并不和徐陵弯弯绕,“还请孝穆公就任成都学院山长一职,招收人才、教育子弟。”
徐陵和姚察倒是都有些惊讶,在他们认为,李荩忱应该是想要让徐陵重新入朝执掌教育这一块,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只是将山长的位置交给了徐陵。
这让姚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了徐陵的脾气,要知道徐陵告老还乡之后就不打算担任任何朝职的,这山长的职务看上去是官府任命的,但是学院本身就超脱官府之外,山长自然也不在官府官员的行列之中。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徐陵的小心思,如果直接在李荩忱的朝堂上担任职务的话,史书上还不知道会怎么写他呢,但是这教书育人可就不一样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谁会指责一个一心一意主持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