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鹏宇所说的这句话,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对于特鲁多医生很多人是陌生的,但对于医生来说他并不陌生。
1837年,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待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沉醉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偶尔也出去爬山打猎,过着悠闲的日子。渐渐地,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在恢复,不久居然能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876年,特鲁多迁居到了荒野之地撒拉纳克湖畔。后来,创建了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村舍疗养院”。特鲁多还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
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但是,他比当时罹患该病的大多数人的生存时间要长得多。
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让他名声远扬的,并不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而是他墓碑上刻着的话,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对于路鹏宇来说,这是他当年上医学院时候自己的座右铭。
想到这里路鹏宇眼里泛起了泪光,这句激励了他曾经整段的青葱岁月,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忘记了这句话。
当天下午路鹏宇辞职的消息在医院里疯狂的传播着,每个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不敢置信,路鹏宇在医院干得好好的,怎么说辞职就辞职了?难道是因为杨丽的丈夫找他闹?可听说苏院并没说他什么啊。
在这时候米子轩躲在医院的天台抽烟,他坐在望着天,手里的手机上显示一条信息,这是路鹏宇发给他的。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会去找回这句话对我应有的牵绊,我会去找回曾经的那个我,生命永远高于一切!谢谢!”
米子轩飒然一笑,这样的结局对他、对于路鹏宇,都是好的,人应该心怀执念,尤其是自己热爱的这份职业所该有的执念,医生是治病救人,警察是为大家排忧解难保证大家的人生财产安全,总之每一个职业都有他特殊而独一无二的执念,当这份执念逐渐消失的时候,职业也就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而已。
米子轩希望路鹏宇找回这句话对他真正的含义,又或者说这句话对他应有的牵绊,那是属于医生的牵绊。
田思阳打开门出现在天台上埋怨道:“你怎么跑这来了?打你电话也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