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皇城。
曹孟德穿着一身玄黑金边白虎纹袍,头戴金玉旒冕冠,跨坐在一头庞然白虎的肩背上,缓缓从皇城而出。
他精神勃发,在玄黑白虎袍和座下凶恶白虎的映衬之下,仿如从元古走来的共主!威严无双!
无数人行着注目礼,目视着曹孟德从皇城而来,座下白虎托着他一步步走向广场中央的祭天台!
在他的左右,有武道最强大的宿卫,有捧着三牲祭品的少女。
天下大儒郑玄也随同一道,作为大典的前期主持。
广场上,嘈杂越来越小,及至于鸦雀无声。
曹孟德终于来到祭天台前,他从白虎肩背翻身而下,目四顾,步龙行。郑玄盛装上前,微微作揖:“请曹公登台!”
郑玄声沧桑,并不大,却通过祭天台上的道纹,传遍了整个雒阳城。
个呼吸,便山呼海啸层层叠叠:“请曹公登台!”
偌大的雒阳城,上到文臣大将,下到贩夫走卒,如割麦子一样,躬身一拜。
曹孟德正色颔首,仰望天穹一眼,深深的吸了口气。便见他大袖一拂,信步走上了台阶。
身后,三牲祭品缓步跟随。
他每一步,都坚定不移,每一步,神情就神圣一分。待得登上九丈祭天台,阳光映照之下,周身散发着熠熠金光,如同天神一般神圣!
无数人的目光,愈发的虔诚,愈发的狂热和敬仰。
曹孟德登上祭天台,亲手将三牲祭品摆上玉案,并点燃了玉案上的香炉,袅袅烟气,腾空而起。
随同奉持祭品的少女随后快步走下祭天台,便只剩曹孟德一人。
曹孟德在一旁玉盆中净手,微微闭目,静待片刻,心中沉淀,面目肃然,然后高声道:“今有曹氏孟德,侥天之幸,得仙之助,横扫寰宇,一统天下诸夏之后,炎黄子孙,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他缓缓于白虎榻跪坐下来,深深一拜:“一拜皇天后土,育我诸夏炎黄!”
这一拜之后,他起身,又跪坐拜倒:“二拜先王祖灵,披荆斩棘,生我血脉后裔!”
二拜之后,他再起身,再拜倒:“三拜天下万姓,造我华夏盛世!”
他这一拜不起,五体投地,声如洪钟:“愿天命归我诸夏,愿华夏万世长存!”
汉建安十三年,黄帝纪元2905年,八月初八。
雒阳。
此时的雒阳,比之董卓举火之前,繁华了数倍。而今日,比之往日,更是繁华无数。从神洲各地而来的德高望重的学问家、老人、各封疆大吏、军中大将,百姓、商人,四面八方汇聚在这里。
朝阳初升,吉日辰时,无数人或是拥挤在街道上,或是爬上沿街的高楼,一双双眼睛,皆望着城中一片巨大广场的方向。
这片广场,就在皇宫外。
汉时雒阳皇宫外,并无广场。曹孟德整修雒阳时,为方便符箓车船升降,才预先建造了这片广场,如今正好用来作为登极建国举行大典的场地。
这时候,由一块块巨大的青石铺就,以水泥铸造的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除了当中纵九十九步,横九十九步的区域和通往皇宫的一条大道之外,数百亩之巨的广场皆被前来观礼的人占领。
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如山如海。
披着闪闪发光的甲胄、持着锋芒毕露的刀斧的威武羽林郎,如一面面坚不可摧的墙,从皇城延伸出来,立在大道两旁,最后将当中方圆九十九步的区域环绕。
就在这片空旷当中,一座高九丈九尺九寸,方圆九丈九尺九寸的祭天台耸立着。
二十七道阶梯从祭天台下一直延伸到祭天台的顶端。
祭天台顶端纵横只三步大小,有一方玉案,玉案下放着编织着白虎纹的方榻。
在皇城的城墙上,文武大将、大儒学者、德高老人,都穿着盛装,面色红润,静等着吉时的到来。
在广场中,前排皆各地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或大商人,或有功于百姓的小吏,亦或者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英雄。
往后,便是雒阳或来自各地的百姓,观礼者。
若将广场比作烈日,绵延向外的无数的人群,则如烈日的光芒,沿着通往广场的四条大道,一直延伸到雒阳城外!
此时,汇聚在这座帝都的人,数以百万计!
虽是中秋,但清晨本该凉爽,然而人们的心,是火热的。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是翻天覆地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皇城的城门楼上,一口方圆一丈的青铜白虎纹大钟悬挂着,夏侯惇穿着威武的盔甲,与峨冠博带的荀彧,作为华夏新朝文武的代表,四只手紧紧地抱着钟锤,静静的等待。
这座城门楼上,遍布条条道纹,在四个角落里,安置了四块用于符箓车船的核心动力模块。
同样,在广场上矗立着的祭天台上,也铭刻着相同的道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