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堂下,左右近十人列座。
吴三桂道:“逆贼穿州过县,将至京畿,陛下发诏令我率兵勤王,然则鞑虏已至宁远,此间实令我进退维谷。”
吴三桂给崇祯的回音,并非只是敷衍。满鞑确有异动,根据线报,至少有数万铁骑已至宁远附近。
而宁远是山海关的前沿防线,若失宁远,山海关就成了孤城,将直面鞑子。
堂下一将抱拳道:“逆贼兵至京畿,然逆贼毕竟是逆贼,乌合之众不足道哉。鞑子精兵强将才是大患,伯爷不可不察。”
有人道:“然则皇帝发诏,若不遵,恐有祸患。”
亦有人道:“鞑子兵锋已至眼前,哪里还顾得流贼?想必陛下定也发诏宣大,唐通、姜瓖必定会起兵勤王。”
吴三桂叹道:“粮饷缺乏,一动不如一静,出兵不如静守。大军一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我如何动弹?然则我世受皇恩,不能不顾京畿安危。我意遣一镇兵马回军关内勤王,不知哪位愿意前去?”
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良久才有一人起身:“伯爷,我去吧。”
却是蓟州总兵白腾蛟。
吴三桂见状大喜,笑道:“有白总兵前去勤王,本伯爷就安心了。”
然后道:“鞑子大军已抵近宁远,我当亲率将士抵御。”
众将心下了然,齐齐顿时应是。
便则再向京师去信一封,言道:鞑子兵锋至宁远,平西伯唯恐关宁有失,早率军前往抵挡去了。
几乎一前一后,相差不到半个时辰,白腾蛟率军入关勤王,吴三桂则领兵出关,奔宁远而去。
实际上吴三桂进退维谷,不独乎此间事。其舅父祖大寿投降鞑子以后,吴三桂与鞑子便有了最直接的联系。奴酋黄台吉多次与他通信,想要说服他投降。
但吴三桂很犹豫。
他在明廷这边,作为崇祯帝如今最为倚重的大将,可谓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若投降了鞑子,则不一定有这样的地位。
然而他又能看出明廷的颓败,早晚都要覆灭。
再则其父吴襄及家眷亲族,皆在京师。若举兵降清,恐怕抄家灭族。
于是吴三桂在这之间犹豫不决,盘桓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