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不是他太过热情,而是大家同乡同年,又都是年轻才俊,在这一路上交情也深厚了不少,而且江南一带文脉本就昌盛,能够在这里考中举人的,到了春闱,比起其他声要多出不少指望来,前朝更是因此引发了不少冲突,最后甚至分设南北两榜,这一批又是其中名次比较靠前的佼佼者,根据他的推测,倒有十之六七能够成为天子门生,这可都是将来的资本,由不得他不心动。
正在这时,码头上急忙窜出一行家仆打扮的人,迎到沈醉的前面,口呼少爷。
“是我家的人来接我了,我先去和他们说一会儿话。”沈醉一眼认出了领头的正是自家的管家,开口解释一句,向前走去。
“陈兄,距离会试还有几个月,我们是要去扬州的会馆的,你有什么打算,是去你们蜀中在京城的会馆吗?”崔东璧看沈醉走得远了,走到陈浮生身旁,低声问道。
陈浮生知道,大部分省份甚至一些有条件的府城都在京里建有会馆,一般是由那些同籍贯的官员或者富商们捐款募资修建而成。只要是同乡只要带上相应的路引文书就可以廉价入住,因为都是老乡,安全问题也有保障。
而且像这些参加会试的举子们更是完全免去了食宿的费用,实在是不小的诱惑,
要知道到了大比之年,京城的客栈价格往往要提上一倍不止,而且环境复杂,哪里有会馆里面知根知底,又有不少同年可以相互交流。
因而除非家里在京城有着关系或者太过豪奢不屑于住在会馆的人之外,许多举人都会选择会馆安身。
扬州久具盛名,又有不少大盐商,自然在这京城有着会馆。
蜀中自然也不例外,不过里面的环境虽好,人毕竟还是多了些。陈浮生想了想,方才开口:“我还是先看一下再说吧,反正扬州会馆的地方容易打听,等我安定下来,就前去拜访诸位。”
以陈浮生的想法,既然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在这里定居,倒不如直接买下一所宅院图个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