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众生平等,无情有性

“唉,我佛慈悲,曾云:众生平等,但那天竺之国却是阶级森严,犹胜过我新罗的骨品制,如入地狱,实在有许多不忍之处。”

将书递给了陈浮生,这位慧超和尚却是不知想到了什么,嗟然感叹起来。

陈浮生摇摇头,佛门虽讲究一个众生平等,却是指法性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规律面前,众生平等。

但正如山形势上的不等,所说的自然也不可能诸法相状上的平等,众生际遇平等,地位平等。

如果出身、际遇一应平等,又哪里有三世六道,轮回报应的说法。

更何况如果不是眼见这些,佛祖又是因而感悟而创出佛门。

如果真要说平等,天竺佛法中的众生指的也是有情众生,可不包括山石草木这些无情之属。

也是到了中土,才自有情扩展到无情众生,提出“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说法,以法性作为众生平等的根基。

慧超毕竟之前一直在天竺西域这些南传佛教的地域求法,对于中土大齐这些北传佛义不甚了解,再加上慈悲太重,遮了法眼,才有此感慨。

正要劝慰对方一句,就看到对面那位新罗王族金士信的脸色有些难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