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 章 大长今

所谓有钱买不着,光是各色箭头便叫大长今大喜过望:平常用的扁平三角箭头;细长尖锐的破甲三棱锥;头部沉重带血槽、中者必扑的重箭等等。

这十万余支精钢箭头,就算大辽也不多见,大宋之富裕和兵甲精良可见一般,这些东西足够渤海人打一场立族大战。

可惜路途遥远,否则还有更好的武器可以带,如火器,如铁脊箭,如各种杀伤力巨大的器械。

那些弓弩与兵器,能让渤海人大大提高战斗力,组建精锐野战兵团,摆脱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的窘境。

还有一些金银黄白之物,可惜渤海人所居之处,商旅不够发达,要之用处不大,聊胜于无。

所得虽多,大长今却决定,再也不来大宋!

大宋虽富裕无比,却没担当,无有大国气度,要结盟又要保密,明显打着隐私心理,实际上是把渤海人,推到大辽正面当枪使,他们只想躲在背后捡漏,不是好盟友。

自负大国,做事小肚鸡肠,吃人不吐骨头,只占便宜不吃亏的大宋君臣叫她深深失望。

大长今冷笑,将来一面从大宋哄骗支援,一面也要想办法把大宋拖下水,否则单凭渤海人与金国(女真比渤海人还不如,人少力孤),抗不住大辽的。

必须在与大辽交锋时,把大宋的盟约夸大公布给大辽!

甚至渤海人立国,也考虑打出大宋旗帜,自己不称王而称郡王,国名叫渤海郡国,然后下设辽东郡、辽西郡、乐浪郡、或玄菟郡这种标志性极强的汉四郡!

想让自己当炮灰,那大宋就只好背黑锅了。

大宋还弄了只二百余人的西军锐卒,要帮自己训练部队,渤海人骑兵尚可,山地战亦可,但要列阵而战,就得靠这些家伙,到时候与辽军对上,用的是大宋战法,再打大宋旗号,想一想,就心情美妙。

童贯还算重视,大长今走济水,沿路和州府,特别是水泊梁山附近,童贯调派几员大将走陆路护送,很是与梁山贼寇见了几仗。

梁山贼无组织无纪律,大宋军卒无斗志,双方打的是混仗,叫大长今看不起,这种军队,哪怕成千上万,她只需手头的千余骑兵,必然尽破之!

五只大船,顺流而下,披波斩浪,船上红旗烈烈火作响,气势极盛。

江水澄辙,能看到活跃的鱼儿在大船荡起的涟漪里游动。

两边山势连绵,绿得浓郁,墨绿墨绿地,山水倒映成趣,那绿接到了蔚蓝天际,让人心旷神怡。

大船上,许多身着皮甲,抄着奇怪兵器,发型怪异的家伙,默默挺立在大船外围,大船中,亦有一些盔明甲亮的壮汉大声调笑。

当先的大船船头,身段颀长、皮肤细嫩的大长今迎风而立,劲风吹拂,衣袜飘飘,黑发飘扬,星眸半张半阖,黑亮有神,自有一种无形的威严气场。

此女身后,站着两个身着异族装束的女子,其中一人,面目与此女有五分相像。

旁侧不远,是个着长袍的中年书生,微笑着沉吟不语。

渤海国大氏一族传承至今,也只有大长今一个孤女存活。

自古以来,东方对称王称帝的都是零容忍,大辽对渤海王族,必欲杀之而后快,大长今能够活下来,是用无数族人的鲜血来换取的。

两月有余,在皇宋都城,大长今受尽了委屈。

头一个月,大长今等人被藏于城外隐秘之所,不许出门见人,限制行动的目的,是因为渤海人,在大宋人眼里都是野人,深怕这些家伙过于醒目,暴露了大宋与辽国治下反贼的关系。

这种行为,大长今能够理解,但是看管诸人的家伙们,态度嚣张,各种看不起,大长今感受到深深的耻辱。

所幸为了朝觐大宋天子,他们带了许多辽东特产,东珠、鹿茸、紫貂皮、千年人参等,不歇气地撒出去,方才打动了大宋权臣,觅得一线机会,与天子一会。

大宋物阜民丰,大长今本以为大宋天子就象传说中的大唐天子一般英明神武,雄才大略,谁料却是一个青年白面书生形象。

“艳色天下重,西施久宁微?”

天子见大长今的第一面,情不自禁就吟出一句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