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华夏一四九五年七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民女萧凤,敢昭告于皇天后土:
民女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天下有失,百姓疾苦,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遂平暴乱,以有今日之地,安民生息、至今已有三十有余,不敢有亏。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民女兴百神之祀,承华夏之志,兴圣贤之语;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立碑,以待后人祭祀。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祷文说罢,萧凤这直起身子,又是走到了众贤之前,继续诉说着祷文。
那王凌看着这一幕,也为之震惊,低声骂道:“这妖女,竟然篡夺圣上之责,向天祷文?她就不怕遭天谴吗?”
毕竟按照往日规矩,譬如这祭奠上天的仪式,也只能当今天下能为,其他人莫说是越俎代庖,便是稍微靠近一点,都会被训斥一番,甚至有杀身之危。
如今萧凤却做出这般动作,其他人更没有半点意见,显然也是默认了此事。
“群生总总兮,悉蒙始恩,人物尽囿兮,于帝仁,群生荷德兮,谁识所从来,于惟皇兮,亿兆物之祖真。宝宴弘,玉几凭,琼液升,乐舞翱,协气凝,民物礽,臣衷蹇蹇兮,报无能。”
好似这恩赐,只是来自于萧凤,却并非因为赵昺。
等到祭拜完众贤之后,萧凤这才起身,对着那赵昺诉道:“接下来,就归你了。”说罢之后,方才自那天坛之上走下。
目送萧凤离开,赵昺这才敢放开胆子,走到了那众位宋朝皇帝尊位之前,开始祭拜。
“太奏既成,微诚莫倾,皇德无京,陶此群生,巨细幪帲,刻小臣之感衷兮,罔罄愚情,实弘涵而容赐曲兮,纳生成。”
蓦地高涨的颂词,将赵昺准备的悼词尽数淹没,毫无半点声响。
面对此情此劫,赵昺显得狼狈不堪,只能就此罢休,自天坛之上走了下来。
似是因为他离开,群臣声音蓦地变大,似是也是在庆贺这一点来。
“礼诋册荐兮,皇神垂享,万舞毕举兮,九成已行,帝赐洪庥兮,大我家庆,金鸣玉振兮,声镗镗,群僚环佩兮,响玎珰,神人交贺兮,赞帝皇,宝称泰号兮,曷有穷量,永固高厚兮,宰御久常,微臣顿首叩首兮,攸沐恩光。瑶简拜书兮,泰号成,奉扬帝前兮,资离明,珍币嘉肴兮,与祝诚,均登巨焰兮,达玄清,九垓四表兮,莫不昂膛,庶类品汇兮,悉庆洪名。”
颂词结束,底下等候依旧的众臣皆是气息一缓,稍微松了一口气,然后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上面的萧凤,毕竟按照以前的惯例,当完成祭奠大礼之后,就会惯例的来一场封侯赐爵的仪式来,以作为众人参与的恩赐。
萧凤自然看在眼中,当即吩咐道:“王牧,将早已经准备好的文书取来。”
“尊令。”
王牧忙不迭的拿出文书,递到了萧凤面前。
萧凤接过之后,也依着上面的字样,开始大封群臣,至于那赵昺,自然只能静静的坐在旁边,除却了那王凌之外,也没有其他人陪在他身边,显得特别的孤独。
即使他现在已经是皇帝了,这些事情依旧和他毫无关系。
毕竟,他只是一个傀儡!
欢迎你!
?“启禀主公,赵昺已经带来。”
稍待半刻,王牧也带着两人来到了城门口之处。
立于城门口之处,萧凤嘴角含笑,诉道:“哈。你乃是我的秘书,无需这般拘束。”旋即招招手,让王牧来到自己身边,目光则是落在了那赵昺身上。
赵昺见着王牧行去,目中不免透着几分贪恋,毕竟那个位置,本该是属于他的,然而此刻自己却只能静静的站在原地,犹如一尊瓷器一般,只能被周围众人旁观,这让他倍感难受。
“殿下,莫要怠慢了!”
王凌见赵昺许久未曾动作,连忙催促道。
毕竟赵昺能够成为皇帝,可是多亏了萧凤帮助,若是怠慢了萧凤的话,这次的机会可就没有了,虽然付出的代价便是要守到其钳制。
赵昺这才躬身一拜,口中诉道:“母亲,儿臣已经来此,不知接下来母亲要孩儿做什么?”对于眼前之人,他着实感到复杂,并不知晓应该如何应对。
“既然来了,那就开始吧。”
萧凤淡然一语,旋即招招手,让旁边等待良久的随从走了上来,手上端着的漆盘之上,也放着代表皇帝的龙袍。
见到这一幕,赵昺只感到无比失落,低声回道:“儿臣明白。”旋即走了上来,将这龙袍结果之后,然后钻入旁边早已经建好的具服台之中,将这龙袍换上。
等到赵昺自具服台之中走出之后,王牧看了一眼之后,“噗嗤”一声笑出声来。
“莫要笑了,现在正严肃着呢。”
萧凤绷着脸,强忍着内心笑意。
也不知晓究竟是因何原因,这龙袍对赵昺来说要宽大许多,再被他穿上之后,特别显出了赵昺那瘦削的模样来,宛如一根竹竿一般,被风一吹就会被吹倒,活脱脱一副末代皇帝的样子。
“果然。这临时准备的龙袍还是太粗糙了,并不适合他穿。”
若是他人的话或许不清楚,但王牧作为参与其中之人,却明白这龙袍不过是用萧凤所穿着的王袍修改而成,自然不适合赵昺来穿。
“只是可惜了这厮,却是没将这龙袍穿出气势来,当真让人笑话。”凤目微微一扫,却是看向了身边萧凤,脑中冒出一个想法来:“若是由主公穿着这衣服,也许就是另外一番风味吧。”
远处,赵昺见到两人交头接耳的模样,心中忽然涌出一股莫名妒意。
为何一直以来对自己不咸不淡的萧凤,会对这么一位姑娘这般热情,要知道他才是萧凤名正言顺的儿子,而不是这么一位不知出自何处的平凡女子。
萧凤视若无睹,又道:“既然穿上了,那就开始吧。”
“儿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