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来地球的历史上,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者是韩子。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名字后面加上‘子’的可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就好像老子、孔子等人,皆是圣贤之辈。
韩非作为韩国君主之子,并且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虽然师从荀子,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
’)。
‘归本于黄老’,这句话是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所以韩非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
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