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公孙丑疑惑的思考了一下,顿时就明白了,老师这个自相矛盾的回答,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于是,他便感慨的答道:“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老师您的勇气,可要比孟贲高多了呀!”
孟贲就是齐国有名的勇士,但是,动不动心,和一个人是否具有勇气,有什么关系吗?
为什么听完了老师故意说出的那个,完全自相矛盾的回答之后,公孙丑这个萌呆的小徒弟,直接就拿孟贲和老师比较呢?
亚圣听完了徒弟的感慨之后,赶紧就立马说道:“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对于学生的感慨,亚圣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这有什么难的,告子在四十岁之前,就已经能够不动心啦。”
公孙丑一听这话,立马就震惊了,赶紧问道:“不动心有道乎?”
本来呢,他只是胡球提了一个问题,完全就是和老师闲聊罢了。
经过了老师的稍微一引导,他就思考到了大勇,和不动心之间的关系上面,发出了老师的勇气,要比孟贲还高的感慨。
但是,勇气和不动心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实公孙丑是根本就一知半解的。
所以,当他听老师说,告子竟然比自己牛哔的老师,还要更早的达到不动心境界,他顿时就立马惊呆了,赶紧就急迫的问道:“不动心……,有……,方法吗?”
激动呀,这可是儒门的真传道法,如果老师讲了的话,那么自己就能彻底搞懂,不动心和勇气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因此,转了半天,故意饶了这么大的一圈,亚圣终于是开始详细的讲解,到底……,何为勇者不惧,而大勇和不动心之间,又到底是什么关系!
孟子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上面的一段话,其实并不怎么重要,唯一的重点就是在最后,第一次提出了守约这个概念,对比一下孟施舍和北宫黝二人,勇气之间的区别,就可以大概的明白一个,守约的初步概念了,因此,也就不解释啦。
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解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这么一大段的详细解释,亚圣这个好老师,已经很好的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已经把不动心、大勇、守约之间的关系,全部都给学生讲透啦!
也就是说,在和自己那个不着调的学生聊天之时,面对一个很气人的蠢问题,亚圣其实根本就没有对学生恼怒,相反,在故意简短的说了两句话后,他反而把儒家的真传道法,全都详详细细的讲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