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着好东西一定要自己秘密研究的心态,他们就全都有意的不宣传《荀子》,甚至对荀子本人也不断的去指责。
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只是一种瞎球胡猜罢了,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就是从不去研读《荀子》,就是有意的去对荀子抨击,那么,说这种不要脸之话的人……,岂配称为儒生————!
荀子是真真正正的实干大儒,他和亚圣一样,都已经对当时的社会,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不过,他本人比亚圣豪爽的多,也更加刚烈的多,反正现在自家学派已经重新崛起,而且适合当今时代的平天下之道,也已经彻底成型,因此,荀子便一锤桌子,直接就开始了自己的……,平天下之路。
著书立说仅仅只是一个小行动,荀子真正的大行动,是开始默默的周游列国,没错,他也像自己的两个大前辈一样,在诸国来回的转悠。
不过呢,荀子的目的可不是找什么明王圣主,而是……,研究各国的实力!
对于主要的大国全都看完了之后,荀子便开始收徒传道,正式展开自己的平天下之路。
历史记载荀子一共收了三个学生,但他绝对还有更多的弟子,只不过,韩非、李斯、张苍这三个人,最为出名罢了,而真正得了荀子真传的人……,恐怕就是汉初的名相——张苍!
这个可能是真传弟子的名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并不是重点,因此也就不再说啦。
李斯和韩非这两个,自以为得了老师真传的不肖学生,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过,通过这两个人的主张和经历,即使没有看过《荀子》,甚至看过了却没有看懂《荀子》,也能够从一个侧面,稍微的了解一点儿,荀子的帝王之术,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能够牛哔到,足足影响了后世……,两千年之久。
甚至……,不知道还要继续影响……,多么长久的时间。
墨家有能力强行扭转天下大势,而偏偏就是不改,仅仅只是卖力的宣扬自家的道义,有没有错?
道家在战国时代隐而不出,只宣扬自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至理,却偏偏又尊奉无为的原则,就是啥都不干,有没有错?
杨朱学派主张“自我为贵”,宣扬“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去;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种极度自私的道义,又有没有错!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当然是错的,但是,如果从道义的角度去看,不论是墨家也好,还是道家和杨朱学派也罢,甚至包括那些就知道天天讲道义,却就是不干实事儿的学派,统统都是没有错的。
他们所传的修行之道,统统都是好的,希望天下人心自转的终极目标,也同样是没错的,但是……,却太过的残忍啦。
在那个你吃我、我吃你,根本就是朝不保夕的战国时代,天下的所有人,上至各国的霸主,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全部都已经……,苦的太久了。
霸主们已经不像春秋时代那么潇洒,没事儿就聚在一起,好好的调戏一下周天子,而是整天绷起自己的全部心弦,生怕哪一天不知道周围的哪个邻国,就会直接大兵压境,把自己给吞个,连骨头也不剩下半根。
而百姓呢,就更加的不用去讲了,在那个平均寿命仅仅就不到三十岁的恐怖时代,每天到底是要死上多少,连十二岁都不到可怜少年,现代人真的可以完全体会到……,那种残酷吗?
因此,再也看不过眼的亚圣,终于是在自己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重走圣人当年的道路,踏上了一条,他自己也不知道结果的弘道之路。
公孙丑曾经问过老师,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亚圣的回答是不动心,这可不是装哔瞎胡说的,他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动心的,原因一目了然,亚圣之所以同样要周游列国,一是希望像曾经的圣人一样,可以找到真正的圣主明王,二呢,他的主要目的,其实仅仅只是弘扬儒道,挽救自己的学派于危难之际罢了。
他和各国的君主,谈论的主要问题,也仅仅只是治国之道,对于真正的平天下之道,他最多只是大概的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