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中庸达道

白袍小武僧 如自在.QD 2774 字 10个月前

但是,欲望却是可以远离的,而喜、怒、哀、乐这几种情绪,也不是一直存在,它们也是有……,未发之时的。

未发情绪的那种寂静状态,儒家就叫做中。

而情绪产生了之后,却能够马上就寂静的中下来,懂得自己要有所节制,控制着欲望远离自己,这……,就叫作和。

因此,寂静的禅定状态,就是天下人的根本,始终都保持着“心垢灭尽,净无瑕秽”的状态,就是天下人的修行通达之道。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很可惜,不是!

这不是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也根本就没有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如果心中有了道,有了修行的概念,那么,就已经是走错了……,十万八千里啦。

这只是一种勉强的,用文字所叙述的心得而已,天下所有的修行经典,也全部都是如此。

因此呢,只有自己思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那才可以再没有任何的问题,算是也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啦。

这事儿根本就没法儿说,而且说了也没啥用,就像《中庸》这本经典一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至诚!

但是,人家作者做到了至诚,却不代表读者也能做到至诚,这也就为什么,真正能够前知的人,自古以来……,都很少很少的原因。

如果过连至诚之道,都还是觉得很不理解,一头雾水的不明白到底该如何去做,才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前知之人。

那好,就再说一个很具体,也十分实在的方法好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就是为什么,卧龙先生很了不起,能够前知的根本原因,如果连这都觉得还是不具体,还是一头雾水的话,唉……,那就……,真是没招儿啦。

无数的经典,都在讲述同一个问题,如果要是看无数的经典,然后才可以得到答案,那就实在是太过的麻烦,也根本就不现实的。

因此,其实看一本就够了,好好的看一本经典,甚至仅仅只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字……,也就够了。

“离欲无求,当得宿命。”,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就只是这八个字而已,佛祖告诉了那个小和尚答案,根本就没做丝毫的保留。

可惜,为什么离欲无求,便可以当得宿命,却仍然是无数人,迷迷糊糊偏偏就想不明白的……,又一个问题。

于是,便又有一个小和尚对佛祖,问起了这个问题,当然,也可能就是原先的那个小和尚。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

小和尚问佛祖:“什么人的力量很大,什么人又最聪明呢?”

佛祖先回答了什么人力量最大,简单明了的就说了四个字出来:“能够忍受屈辱的人,力量最大。”接着,他怕小和尚不明白,就进一步解释了一下。

佛言: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受到了不公平的屈辱对待,却仍然没有一丝报复别人的恶念,而且像原先一样的安详稳健,这种忍者无恶的人,当然就会被其他人所尊重。

接着,佛祖便开始回答,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答案真心是……,能吓死个人。

佛言: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佛祖回答说:“心中的不干净的念头,全部灭个一干二净,好似透彻无瑕的金刚宝石一般,这种人……,最为聪明!”接着,他又怕小和尚还不明白,便再一次的,进一步解释了一下。

佛言: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真心是……,吓死宝宝了呀,如果真要是达到这种,从天地未开之时,一直到今时今日,十方世界所有的事情,没有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得到了一切智慧本源的人,都不能算是聪明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人……,能称为是聪明的呢?

因此,预知未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够达到“心垢灭尽,净无瑕秽。”,也就是自然可以达到“离欲无求,当得宿命。”。

也就是说,得到了一切智慧本源以后,自然就可以预知未来啦。

但是呢,到底该怎么灭尽心垢,佛祖说的这种心里面不干净的污垢,又到底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去灭,这个心垢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为什么要远离欲望……,等等、等等的,接连不断的问题,又该如何去解答呢?

全部都有答案,佛祖其实全部都讲了,所以说,当佛祖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必须要回答人们的无数问题。

因此,有没有一个简简单单,非常具体的方法,就能让自己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呢?

有,还真就有一本书,愣是讲透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中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