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们后人也应当看到一个史实,除了后期看走眼的废柴李广利之外,外戚将领们也的确给武帝争气。在最为重要的第一次出击中,四名将军中卫青和公孙贺是外戚身份,另外两名李广与公孙敖并不是,在带兵权重方面,外戚与非外戚将领是平分秋色的。而恰恰就是非外戚的两名将军以惨败收场,李广全军覆没,公孙敖损失十分之七,外戚将领公孙贺无功亦无损失,卫青则取得了本次行动的唯一胜果直捣龙城,斩首七百级。”
“即便如陛下所言,可亦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说法,百战百胜之将可谓少之又少。而李广战败一次,也不能以此便下定论,其后也曾取得过大捷啊!”章屏虽然同意皇帝的说法,却也并不能苟同。
“不错,历代名将辈出,却少有未曾一败之将。可武帝也曾给过李广充分的信任,但遗憾的是其将事情办砸了,李广每次出击,不是被俘,就是迷失道路,就算打了大胜仗,也是损兵折将,消耗巨大。这样的作战成果,如果你是武帝,也不可能对李广委以重任,自然在实用派的武帝眼中,其是不够封侯的资格的。”赵冲其眨眨眼道。心的话,老子要是连你们都说服不了,来日岂不会后院起火。
“如此说,官家以为李广的战绩有虚,又或是其能力不足?”李三娘是带过兵的人,自然知道除非主将疯了,才会让个一败再败的家伙去领兵,但又觉历代对李广的赞誉让人不敢怀疑。
“以朕来看,李广的战绩确实不怎么样,其尽管平生打过七十余场战斗,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多数是防守状态,而且都是小型战斗,没有大的功劳。而在武帝时的五次主动出击的大型战役中,李广却有三次没有找到敌人,两次全军覆没。即便对其不吝笔墨大加赞赏的太史公司马迁却踯躅再三,竟然没有一处地方能够详细地列出,可见其军功不足。”赵言道,“此外李广勇猛善战不假,可朕以为其做将尚可,为帅却不能!”
“哦,官家何此断言,李广出声将门世家,为将待下甚厚,军士皆愿为其效命。另其箭法超群,当世可称无敌,匈奴为之胆怯,时常独闯敌阵,可见其勇武。再者,其虽未能被封侯,可后世唐德宗时却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本朝徽宗时亦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陈淑言道。
不过她也知刚刚皇帝所言不假,往往花费大段笔墨描述李广杀敌时如何勇猛,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杀敌数量,太史公却总又用“斩首多”、“所杀过当”等含糊的字眼来代替,就是不肯给个明白的数字。而同样是司马迁所记载,为众人所熟悉的樊哙等人,其却会耐心地将他们所立下的军功一笔一笔地记载清楚。
“李广出身将门不假,其父辈、弟、子孙中皆有封侯者,其长子李当户居然敢当着汉武帝的面追打汉武帝的男宠韩嫣,汉武帝非但没有怪罪反倒称赞李当户人很勇敢,可见他在汉武帝面前至少也是一个很受信任的人。李广次子李椒,早早被拜为代郡太守,第三子李敢,先是因打匈奴立功封侯,不久之后还代替父亲李广担任郎中令,而李广的堂弟李蔡更是官拜大汉帝国的丞相。”
“由此可见,李广一门,与皇家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而且家庭成员往往受到重用,没有道理家庭的其他成员受到重用,而独独李广一人受到特别的歧视处处遭到打压。偏偏其不能,私自接受了有觊觎皇位之心的梁王所颁的将军印,使得汉景帝很不不高兴,可见他还是能力上有问题。”
“他爱惜士兵,同吃同住,往往让部下感恩戴德。不过其确是在治军不严,过度宽纵部下的基础上获得的,而纪律恰恰是维系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所在,其常常兵败也就不难解释;再有其虽性格直爽,却胸狭量小。他被贬为民期间,曾遭一官吏刁难,待再次得到重用,其第一件事就请皇帝让那官吏从军,并借故把其杀死,想一个大将胸中不能容一个小小官吏,何况天下诸侯?”赵继续辩驳道。
“李广箭法出众,擅长单打独斗,却也勉强算得上个人勇武。可说到大军作战,其却统筹能力,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天分。他参与对匈奴的作战,多次迷失道路便是明证。而最后一场战斗,李广作为前将军,竟因为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竟然落到了卫青的后面,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统军能力欠缺吗?朕手下若有这样的将领,也必然将其撤换,以免贻误战机。应该说其难以封侯,能力欠缺起码占据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