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漱溟动身后,一晃便是半年多,直等兰因足月,又生了一个女孩,还是不见回来。
越想越是惊疑,刚刚能够起床,也等不及满月,便雇了一个乳母,将家事同儿女托一个姓张的至亲照应,便赶往峨眉探望。
那简冰如是一个成了名的侠客,住在峨眉后山的一个石洞中,兰因也听见她丈夫说过。等到寻见冰如,问漱溟可曾来过?
冰如道:“漱溟在三四月间到此住了两个多月,除了晚间回来住宿外,每日满山地游玩。后来常常十多天不回来,问他在哪里过夜,他只是含糊答应。
同我临分手的一天,他说在此山中遇见一个老前辈,要去盘桓几天。
倘若大嫂寻来,就说请大嫂回去,好好教养侄男女,他有要事,耽搁在此,不久必定回家。还有书信一封,托我转交,并请我护送大嫂回去。
因为他现在住的地方,是人迹不到的所在,徒找无益。
后来我送他出洞时,看见洞外有一个仙风道骨的道长,好似在那里等他,见了漱溟出来,听他说道:039师弟这般儿女情长,师父说你将来难免再堕魔劫呢。039
我还听漱溟答道:039师兄不要见笑,我求师的动机,也起于儿女情长啊。039
我听了非常诧异,暗暗在他们后面跟随。
才转了一个弯,那道长已经觉察,只见他将袍袖一拂,忽然断崖中涌起一片烟云。
等到云散,已不见他们二人踪影。
我在此山中访寻异人多年,并无佳遇。
漱溟想必遇见仙缘,前往深山修炼,我非常羡慕。
峨眉乃是熟路,到处寻访,也不见一丝踪影。
“兰因听了冰如之言,又是伤心,又是气苦。
她虽是女子,颇有丈夫气,从不轻易对人挥泪,只得忍痛接过书信,打开观看。
只见上面写道:“兰妹爱妻妆次:琴瑟静好,于今有年。客秋夜话,忽悟人生,百年易逝,遂有出尘之想。值君有妊在身,恐伤别离,未忍剖诚相告。峨眉访道,偶遇仙师,谓有前因,肯加援拔,现已相随入山,静参玄秘。虽是下乘,幸脱鬼趣。重圆之期,大约三载。望君善抚儿女,顺时自珍。异日白云归来,便当与君同道。从此刘桓注籍,葛鲍双修,天长地老,驻景有方,不必羡他生之约矣。顽躯健适,无以为念。漱溟拜手。“
兰因读罢,才知漱溟因为去秋自己一句戏言,他觉得人生百年,光阴易过,才想寻师学道之后,来度自己。
好在三年之约,为期不远,只得勉抑悲思,由冰如护送回家,安心在家中整理产业,教育儿女。
这峨眉新任掌教,便是拜师之后的齐漱溟。
如今他已经接了妻子、儿女上山,执掌了峨眉。
此时,峨眉弟子在五台身死,此事传入凝碧崖,齐漱溟便召集同门,商议此事。
凝碧崖。
巨木参天,流水潺潺,旁边更有一石塔,石塔八角,高耸入云。
塔前有匾,上书两个漆黑墨字:镇魔!
字迹铁钩银划,龙飞凤舞,充满了道韵,道韵中暗藏剑气,宛如一路绝世剑法,凝神去望,便如一尊绝世剑客盘膝而坐,有剑横放膝上,光环内敛,威压诸天。
往常时候,这里一片静寂,各自修行,鲜有喧哗之声。
可是今日。
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许多峨眉剑客,脸色不好,快步进入凝碧崖。
半年之前。
原本执掌峨眉剑派的静虚道人,自感飞升之期将至,飞升之时,自有飞升之劫,度的过去,飞升仙宫,餐风饮露,遨游沧海,遍观红尘,做逍遥之仙人。
度不过去,则是骨销肉毁,身死道消,万载之修为,尽属画饼。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飞升之劫,静虚老道需要多方谋划,巩固修为,夯实根基,因而卸下了掌教之职,退居幕后。
而新任掌教,却是一位中年书生。
俗家姓齐,唤作齐漱溟。
齐家本是当地大家,文人武士辈出,为极盛时代。
漱溟在阖族中算是最小的一房,世代单传。
他父母直到晚年才生漱溟,小时便有异禀,所以愈加得着双亲的钟爱。
漱溟不但天性聪明,学富五车,而且臂力过人,有兼人之勇,从小就爱朱家、郭解之为人。每遇奇才异能之士,不惜倾心披胆,以相结纳。
陈国锦川一带,小孟尝之名,几乎妇孺皆知。他到十九岁上,双亲便相继去世。
漱溟有一个表妹,名唤荀兰因,长得十分美丽,贤淑过人。
因为两家相隔甚近,青梅竹马,耳鬓厮磨,渐渐种就了爱根。
女家当时也颇有相攸之意,经人一撮合,便订了婚姻之约,只是尚未迎娶。
等到漱溟双亲去世,经不起他的任意挥霍,家道逐渐中落。
偏偏兰因生母去世,她父亲娶了一个继母,因见婿家贫穷,便有悔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