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道友分明是先和我打个招呼。”见到莫凡对自己回礼,那道士得意洋洋地对和尚说道。
“那还不是因为你不要脸的抢先对人家打了招呼,人家迫不得已才和你回了礼的。”那和尚撇了撇嘴,分外不让的说道。
见到两个人又吵了起来,莫凡反而长出了一口气,心道:“还好没弄错,幸好以前在网络上逛得多了,对于这些冷门一点的知识也知道一点。”
莫凡为什么这么庆幸呢?就是因为那个道士和他打招呼的时候,口中说的是道长慈悲,而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无量天尊。
至于为什么是这样,莫凡还真的知道一点。
当时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各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
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
以至于,现在很多人一提起道教,想到的就都是“无量天尊”。
若是在现代的时候,你和道士这么招呼,估计他们也都听习惯了。但这里可不是现代,而是古代的宋朝。你和道士们这么打招呼,简直就是类似于在挑衅他们。一个不好,脾气暴躁的估计都得和你打起来。
虽说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而已,道教讲究自然无为,道长想必也不会计较那么多的。如果你真的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如果道教不讲规矩的话,那道教也就不会有什么三皈五戒,三不言,三不问,“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之类的了。
“你们两位还是先进来吧,站在外面就吵起来,也太丢两位大师的面子了,让人看见了多不好!”虽然已经解决了称呼的问题,但看到两个人又吵了起来,莫凡还是一阵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