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请设火器司

崇康帝回过神来,觉得那么遥远的蛮荒之地,不该是今日之重点,不能被贾琮岔开来……

他清了清喉咙之后,正色道:“你才从黑辽归来,也不必立刻动身南下。朕再给你三日休沐之期,好好在家休养一番。等南下后,一要尽快筹立起锦衣卫的骨架,招办人手。其二,协助两江督抚,推行新法。你不能只将贾家那些田地清理干净,自身无罪就得过且过,你还是大乾二等伯,锦衣指挥使,就要让新法大行于江南!”

贾琮明白,人家看重的不是他有多厉害,是要借用他的身份,去给江南督抚们当枪使当刀用,为新法披荆斩棘。

只是,他虽明白,却无推却之法。

他不是宁远,没有父祖在头上遮蔽风雨。

皇帝也不会问他能不能去,只会让他如何去做……

既然如此,贾琮就要争取一些主动,他躬身道:“陛下,臣去江南,可是要听命于江南各省督抚?”

崇康帝想了想,摇头道:“锦衣卫为天子亲军,自不能听命于疆臣。他们若遇难解之事,需以皇权直接相助时,可请你出手。你持天子剑南下,可便宜行事。但是,一定要谨慎行事。

江南之地,天下税赋大半出于彼处,绝不容有大动荡。”

贾琮道:“臣自然明白,焉敢妄为?只是,若南省督抚请锦衣出动,直接拿人,臣可否斟酌行事?”

崇康帝看着贾琮,颔首道:“自然。”

又问道:“可还有其他顾忌?”

贾琮略一思之,道:“陛下,臣查之,锦衣亲军在圣祖、太上皇二朝时,设有火器司。臣此次南下,若能和气成事最佳,可臣以为,未必乐观。江南巨室财势极大,虽是非法所得,可要强剥夺之,难免有狗急跳墙之辈。锦衣卫新立,若只靠刀剑,未必能够挡得住利欲熏心之辈。所以,臣希望能复设火器司。”

……

神京西城,荣国府。

荣庆堂内,贾母半靠于高台软榻上,神色依旧有些疲惫。

昨夜一夜未眠,再加上胡思乱想担惊受怕,精力损耗过多。

虽早起补了一觉,可到底还是觉得不得劲……

高台一侧,王夫人同样面色淡淡,昨夜她陪贾政耗了一宿,也不年轻了,此刻面色自然不会太好。

不过强打着精神,听薛姨妈和贾母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贾母叹息一声,道:“姨太太瞧瞧,都说我放着那么一个能干的孙子不理,只偏疼宝玉,她们却看不到宝玉的好!宝玉何时这般闹腾过?他虽也闹腾,不过在家里和姊妹们置点气,顽笑罢也就完了。

可你看看那个……这才回来没三天,就和孙行者大闹天宫,哪吒闹龙宫般,搅和的人没一刻安生时候。

今儿一早给我磕头,还让我少管外面的事,可不管能放心?

好好的又被宫里喊了去自辩,也不知是犯了什么过错……”

薛姨妈哪里懂这些,只能捡好听的说:“必不会有大干碍,否则也不会请了哥儿去。”

贾母想想也有道理,却还是捏了捏眉心,道:“要是换做宝玉去,我必不会担心。可这个孙儿啊,太不省心了……”

又对凤姐儿道:“再打发人去前面看看。”

这一刻,谁也不知道贾母心里到底是希望贾琮好,还是希望他不好……

怕是连她自己,都在为难,所以才这般煎熬。

王熙凤笑道:“已经打发了两班人在东府那边候着了,只要三弟一回来,必先过这边来……”见贾母面色不好,忙又转口笑道:“罢,既然老太太这般关心孙子,我这当孙媳妇的还能拦着不成?我亲自去迎……”

堂下宝钗、探春等人正一边担心,又一边吃吃笑着凤姐儿的口误。

就听外面传来通信儿声:

“琮三爷回来啦!”

……

被贾琮呵了一脸,宁则臣丝毫没有动怒。

他再度开口,对崇康帝道:“陛下,贾家本就为江南巨族,至今江南尚有金陵四大家族之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所以……”

崇康帝没等宁则臣再说下去,淡淡问道:“贾家在江南占地多少?”

宁则臣连想也未想,就将详实数据报来,道:“贾家金陵十二房,在江南诸省共占地八万七千六百五十四亩。”

“可曾交田税?”

“勋贵之族,未曾。”

崇康帝闻言,眉头皱起,道:“勋贵之族,只有永业田可免税赋。贾家的永业田在江南么?”

宁则臣摇头道:“太祖圣祖皇帝英明,早就料到勋贵圈地之害,故而早早就将开国一脉勋贵之永业田,悉数定于黑辽。贾家荣宁二府,共赐田庄二十六座,合计良田十二万亩,并不在江南。”

崇康帝闻言,面色阴沉的看向贾琮,道:“这是怎么回事?”

贾琮并不慌张,他想了想道:“臣初接手贾家,具体事务也不大清楚。不过贾家如今在黑辽共有田庄十八座,共七万余亩,其他的已被转卖……或许后来在南省又买过地,不过臣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崇康帝闻言眉尖一挑,问道:“你贾家都中八房和金陵十二房早已分家,怎么解决?”

贾琮微微躬身道:“陛下,臣依旧为贾族族长……”

崇康帝冷笑道:“朕还是大乾皇帝呢,说的话,又有几人肯听?”

贾琮不得不掏出干货来,道:“陛下,臣不讳言,开国功臣一脉,至这一代,多已腐朽堕落,成贪婪无能之辈。若只如此倒也罢,可少不得有不肖子弟倒行逆施,仗势欺人,枉顾国法,与祖宗蒙羞。臣身为锦衣,不能只看外面不看家里。所以……”

崇康帝面色隐隐古怪,道:“宗族之难,就是朕都为之棘手。亲亲相隐,合天理伦常。你这是准备下辣手大义灭亲?”

贾琮摇头道:“陛下,臣虽才智疏漏,却有不同浅见。”

崇康帝见他一本正经的站在一群内阁宰相中答话,还一板一眼,面上不由浮过一抹笑意,道:“哦?既然有不同之见,不妨说来听听。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嘛。”

贾琮躬身应道:“是。陛下,臣以为,当宗族内部有人行枉顾国法,行祸乱百姓之佞事时,包庇遮掩,绝非明智善举,反而会愈发纵容其恶行,最终害人害己,连累全族。唯有看到害虫时,当机立断剔除腐烂,才能护得大树永葆青春!

所以臣以为,对族中严厉要求,并非不顾孝道伦常,反而是大忠大孝!

臣相信,祖宗在天之灵若得知,必会夸赞臣!”

“哼哼哼!”

看着贾琮自信稳重的模样,崇康帝难掩喜爱之意,低笑了两声后,对宁则臣道:“若先荣国泉下有知,必欣慰有此佳孙也。”

宁则臣点头附和道:“生子当如贾清臣。”

然而这等高规格的赞誉,却没让贾琮有多高兴,反而心里无奈一叹。

怪道这对君臣能将盘踞朝纲数十年的旧党大佬们悉数赶走,简直逆天行事般强行推行了“与民争利”的新法。

他们还真是重实务,一唱一和间,将贾琮逼到了不得不忠于王事的地步……

林清河捧场道:“古有甘罗十二能为相,今日我大乾难道就出不得一英才?”

贾琮闻言转过头去看他,目光隐隐似看智障。

甘罗可是不得好死的……

见贾琮始终清醒,一殿算计之人都难掩悻悻之色。

不过,对朝堂强人而言,面皮什么都是笑话。

越是明君能臣,越注重实务。

对他们而言,其余一切都可不提,只要有用。

新法大行,别说宁则臣等人,连崇康帝都成了某些人嘴里咒骂的桀纣之君了。

可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