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锦衣卫,崇康帝虽然本意让其为尖刀,但刀下之人,却不是江南士族,或者说,远不止江南士族。
他还有大用!
念及此,崇康帝随意敷衍过宁则臣后,便让他退了。
等宁则臣有些遗憾的折返内阁,崇康帝问起戴权:“小九儿果真带着那些人南下了?”
戴权闻言,神色一凛,尽管这个问题他已经回答过七八回了,可这一次他依旧认真答道:“回陛下,清主子的确带着银军和数十人一起南下了。那些人手,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中车府的卫士跟了三十里路后,就被警告离开了。下面人说,那些人都极了得……”
崇康帝再问:“武王府果真彻底闭门了?”
戴权忙点头道:“自从十三那天,王府侍卫长古锋亲自押了一栋棺木进王府后,王府大门再没有打开过。在中门的密间费尽气力传出消息称,内院中常可听闻隐隐的呜咽声,十分悲痛……”
崇康帝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方淡漠道:“六大国公,十二侯爵,都去了武王府?”
戴权干巴巴的吞咽了口唾沫后,余光看到崇康帝眼中危险的神色,小心答道:“是,开国公、宣国公、成国公等,都去了龙首原。”
“忠靖侯还哭了?”
崇康帝脸上的冷笑愈浓,眸中目光愈寒,问道。
听到这声音,在燥热的暖心阁内,戴权都忍不住打了个寒战,一股寒气自骨子里冒出。
当武王死后,当贞元勋贵的精神领袖不再了,再无人能将内斗不断的贞元勋贵聚齐,到那个时候,就是崇康帝用帝王术,一一下手整治之时。
想想这些年跋扈的贞元勋贵们做出的事,随便搜刮一点罪证,都能将他们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首当其冲的,大概就是这位进不去武王府而大哭的忠靖侯史鼎。
问明白后,崇康帝没有再多说什么关于贞元功臣的事,今日奏折已经处置完毕,到了该就寝之时。
不出戴权意外,崇康帝再度点了凤藻宫的牌子。
想起那位还未封妃的女昭容,戴权心里有些沮丧:
荣国贾家的崛起,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
不过也正常,不扶起开国旧勋一脉,又怎么清扫贞元一脉?
这本是帝王之术。
只可惜,竟便宜了贾家。
但以这位君王的心性,日后到底是福是祸,其实也未可知……
……
神京,皇城,大明宫。
上书房暖心阁内,地龙烧的滚热。
崇康帝只披了身蟠龙绣白袍,端坐在御案后的龙椅上,批改着奏折。
他的面色,一如既往的凌厉。
大明宫总管太监戴权侍立在旁,目光一刻都未离开过崇康帝。
但又不能直视,只能用余光来看。
这是他的一项极自豪的本领,坚持几十年用余光观察,能将崇康帝的一丝表情都不错过,还没长成斜眼……
戴权认为他天生就是干这一行的。
正自豪间,戴权的神色忽然一凛,愈发集中起精神来,因为崇康帝的面色发生了变化……
“哼!”
崇康帝本就森严的面相,此刻更显刻薄,两抹并不浓密的胡须下,薄唇弯起一抹浓浓的讥讽,目光打量着手中的奏折,道:“这些混帐东西好快的速度,比贾琮的六百里加急都没慢两天。”
戴权自然知道此刻该说什么,他谦卑的躬身道:“主子爷,是弹劾贾指挥使的折子到了么?”
崇康帝瞥了他一眼,见他嘴角居然含笑,气的有些咬牙,骂道:“是,这些自以为是的蠢货,都和你一个德行!”
也不理戴权委屈的神色,崇康帝站起身来,扫了眼御案上十七八本弹劾贾琮妄为的折子,哼了声后,走到窗边站定,看着皇庭内萧瑟之景,摇摇头道:“朕都没有想到,扬州府白家盐商,会有如此大的胆子!和金陵千户刘昭勾结,竟敢收集官员罪证,私造名册,以为要挟。白世杰一封信,能调动两千城防营兵……江南局面崩坏至此,朕居然是靠一个才复立的锦衣卫才得知。
去,派人去内阁,传元辅来。”
崇康帝觉事情严重,命戴权去传宁则臣。
戴权忙去安排黄门去请,未几,一小黄门毕恭毕敬的引着大乾元辅宁则臣至上书房。
崇康帝免了他的见礼,恩准其落座后,开门见山道:“前日就有六道言官齐齐上书,要惩治贾琮擅杀金陵知府贾雨村之罪,朕留中不发。今日又有人上书,要严惩贾琮搜刮江南,诬陷国之义商的大罪。宁爱卿怎么看?”
宁则臣沉吟了稍许,微微倾身道:“陛下,无论如何,贾琮无旨且不经三司定罪,就擅杀一朝廷四品大员,此等做法着实不妥。哪怕贾雨村本为贾家举荐,反而更加不妥……”
崇康帝挑了挑眉尖,提醒道:“贾琮可不是在杀人灭口,他还亲自将贾家金陵十二房的混帐罪证,悉数上交给了朕,包括他们和贾雨村之间的勾当!”
宁则臣闻言一滞,心里苦笑不已,大乾开国百余年,再没见过这等事。
这算六亲不认,还是像外面传的那般,贾清臣是属疯狗的……
他沉默了下,道:“贾琮此举虽有大义灭亲之举,却未除恶务尽。至于江南白家……若罪证确凿,白家当杀。”
崇康帝冷冷一笑,道:“就这样?”
宁则臣闻言,面色一变,神情有些僵硬起来,不过,到底扛不住崇康帝愈发凌厉的目光,缓缓起身,而后跪倒在地,一字一句道:“唐延、赵寅之流,皆为臣举荐,不意短短三载,竟腐化至斯,此皆臣之过也。臣,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