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希望通过合资的方式,用市场换技术,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国内几大汽车厂商基本上靠合资工厂躺着赚钱,钱倒是赚了不少,但是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几乎没有什么提高。反倒是民营造车企业和草根企业几乎是从零起步,硬生生打开了自主汽车品牌的新局面,带动了整个自主品牌的发展。
在天江钢铁基地的建设上,包飞扬并没有采用泾山化工区的建设方式。如果按照泾山化工区的模式,浦钢会参与几个合资项目的建设,但不会整体搬迁,也未必会上长流程炼钢项目,浦钢会通过合资项目获得收益,然后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泾山化工区的很多企业就是这样,原来浦江化工局组建的浦化集团旗下的几大化工企业就是这么操作的。一方面他们继续维持着原来的老厂区,同时又通过合资在泾山化工区上新项目。老厂区的生产线虽然已经不再具备竞争力,但是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效益还不错,就算市场行情不好,起码也能维持,可以养人,否则大量的下岗工人无法安置,市里也得头疼。
所以市里也更倾向这种方式,而不是像汇浔区那样,直接将浦江钢铁搬迁,这将产生大量的下岗工人,新浦钢模式可一不可以二,市里必须保证稳定。
浦化集团的方式就比较稳妥,一方面通过合资项目解决了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老厂通过分流优化,又能继续生存,然后通过不断的改革优化,未必不能够枯木逢春,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更何况安置那么多人,本身就是最大的贡献。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逐渐推动改革,裁汰人员。通过提前内退、买断等方式,逐渐消化冗余人员,最终获得新生。但哪怕是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它们也是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的。
相比之下,杨成林并不欣赏包飞扬的方案。虽然说浦钢搬迁也是为了举办世展会的需要,但世展会才开始进入申办程序,能不能申办成功还不知道,就算申办成功了,距离真正举办还是十年的时间,浦江钢铁厂其实并不急着搬迁,他们完全可以先建设天江钢铁基地,然后将产能转移过去,这样就可以缓缓解决浦江钢铁厂的人员问题。
但是按照包飞扬的方案,在新浦钢建设的同时,老浦钢就开始进行清算剥离、人员分流,名义上是通过清算筹集新浦钢的建设资金,但实际上清算得到的资金恐怕还不够人员安置的费用。
要不是包飞扬承诺下岗工人的安置问题汇浔区进行保底,还会想办法筹集新浦钢的建设资金,市里根本不会批准这样的计划。
华国人很容易非议某些国家忘恩负义、数典忘祖,这是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华国有一个屈辱的近代史,但经过八年抗战,援朝战争,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新时代的华国人哪怕很多人崇洋媚外,但也拥有作为大国国民的大国意识。而像新城这样的小国,哪怕国家经济很发达,生活富裕,各方面发展得都比较好,但在他们的意识中,新城就是个小国,不要说美国、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就算是马国、爪哇,对他们来说都是庞然大物,也有能力瞬间毁灭新城这个国家,所以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必须要寻找安全上的保障。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由利益决定的、纯理性的关系。所以华国人经常会感慨我们曾经帮助了谁谁谁,现在这个国家却做出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这种冷酷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就是冷酷的利益关系,不要去奢求感性的东西。
所以在与新城的关系上,不管是制衡还是友好,也取决于它会对华国造成的影响。
站在国家层面,必须要考虑建设离岛深水港,发展国际转运业务,会不会损害发展良好的华新关系,以及这种损害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新城倒不至于因为华国建设阳山深水港,发展转运业务,就在马六甲海峡针对华国,但是在航班、航线上做出针对性的安排,倒是有可能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新城会另外寻找合作伙伴,破坏华国在这方面的布局。
就像李显国说的那样,新城港在国际航运中地位特殊,他们与众多航运公司的关系密切,他们这样做的话,确实可能对阳山深水港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麻烦。
新城本身也许还算不上太大的麻烦,但是华国在世界上的对手本来就很多。美国、日本肯定也乐于看到华新关系紧张,华国与新城关系紧张,必然会让新城与美国、日本、印月等国走得更近,那华国在很多方面都会遭到掣肘。
华国当然不怕这种针对,但和平良好的发展环境来之不易,高层必须要权衡,因为一个港口而破坏这种平衡,是不是划算。
包飞扬想了想说道:“浦江港发展国际转运业务,对新城港确实会有一些影响。就像新港也会对新城港有影响一样,但就算是这样,华国经济增长,外贸发展,对新城港的积极影响依然会很大,经过新港的华国货物越多、经过马六甲前往华国的航班越多,意味着马六甲对我们的影响越大的同时,我们对马六甲的影响也越大,这些影响都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