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飞扬点了点头:“那就麻烦梁叔叔了……”
包飞扬想了想说道:“这段时间一直在研究新港的高等教育,新港的高等教育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是水准之上的,新港如果要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其实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点。”
梁建武微微笑道:“从去年开始,新港已经增加了面向内地大学生的名额,也增加派往内地学生的数量。”
“新港高校国际化的学习氛围,对内地大学生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包飞扬点头说道。
“另外,我注意到新城政府在九七年提出要将新城打造成为东方波士顿,提出了建设区域人才培训中心和教育枢纽的愿景,接下去新城很可能会推动相关规划的进行和落地。这个想法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扩大新城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并吸引更多亚太地区的留学生前往新城求学……”
新城与新港在很多方面都比较接近,面积、人口、城市化的独立经济体、自由港、物流和金融中心等等,两者现在分别是世界第一大港和第二大港,相互之间自然也经常有比较,对对方也比较关注。
新城两年前提出东方波士顿的愿景,还邀请各国专家前往新城参赞建议,虽然目前还没有更具体的行动,但新港这边倒是也注意到了这个计划。
“九七年金融危机中,新城的经济金融体系虽然没有崩溃,但是损失也很大,这两年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新城的领导人提出了要向知识经济转型,他们在这个时候提出东方波士顿的愿景,应该是想用一流的高等教育,吸引各国的优秀人才前往新城,然后留在新城,为新城的知识经济做贡献,其核心就是汇聚和培养本土、国际一级海外流散的人才。”
梁建武微微沉吟了一下:“飞扬,你是觉得新港应该跟进新城的东方波士顿计划?”
包飞扬笑了笑说道:“新港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不比新城差,新港也提出了要发展新经济,新经济的核心就是知识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化,仅仅凭新港本地的人才,又怎么能够在全球化的新经济浪潮中独占鳌头?”
对华国这样一个拥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十二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天然就是一个大国。华国的高速发展,可以看成是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市场红利,而改革是最重要的,只有改革了,打破了壁垒,其他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
但这些红利迟早都会消失的,华国发展的越快,红利消失就会越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人口红利,但是以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多二三十年以后,人口红利就会消失,届时内地要面对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红利到负担,转变就是这么快。
但生育政策也不可能很快取消,毕竟十二亿人口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负担也是很大的,国家承担不起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后果。
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扩招,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内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因为二十年后,内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适龄人口中,有一半的人进入了大学,而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这些人来说,他们肯定无法接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和低廉的薪酬,这就让劳动密集型产业潜在的劳动力直接削减了一半。
加上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吸纳大量的适龄人口,这就导致愿意从事单调、重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越来越少,一些工厂经常会出现用工荒。
但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也确实让内地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苹果公司在回答为什么在内地生产苹果手机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只有在内地,才能够找到足够数量的技术工程师。手机代工不算什么高技术,但精密生产却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内地大概也很难拥有这么多的工程师,产业升级会更加困难。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内地高等教育的爆发式增涨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毕竟两年翻一倍,一年扩大一百座高校,这样的扩张有违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这种粗暴的增长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难免良莠不齐。稳健派担心高教资源问题还是很现实的。
不过,对现在的政府来说,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很多现实意义。这两年内地经济增速下降,既有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问题和改革的问题,国企改革攻坚是打碎经济发展的枷锁,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从长远来看非常重要。但对眼下来说,还要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出口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日、韩、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而牢牢钉住美元的华元就相对升值了,升值的结果就造成内地生产的产品相对日、韩和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下降,虽然出口依然在增加,但增速下滑,势必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
投资方面,投资增速不慢,但受到国企改革的影响,财政也比较紧张,虽然政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受财政紧张的影响,财政扩张的规模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仅仅靠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并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