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汇浔区这边,汇浔大学城的规划已经上报到市里,但还没有最终审批通过。自从汇浔大学城的方案提交到市里,风声传出来以后,几乎每个区县都提出了自己的大学城方案,市里也在权衡和抉择。
浦江市的高等教育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也不可能每个区都搞一个大学城,那就不是大学城了,而只能称之为新校区。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各个学校,也会牵扯到全市的发展规划,所以市里并没有那么快敲定具体的方案,而谁能够首先获得市里的批准,无疑将抢占头筹。
当然,大学城建设的根本还是在高校这边,就算市里规划好了大学城的位置,但除了一些市属高校会按照市里的规划执行,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对那些部属高校来说,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市里的规划,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浦江市最好的几所高校都是部属高校,这些部属高校拥有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力,虽然他们建设新校区也需要市里的配合,否则就算他们属意某个地方,但市里不给批地,他们也没有办法。
正常情况下,市里会尊重这些部属高校自身的意愿,部属高校也会考虑市里的规划,双方只有协商一致,才能选定最终方案。一般来说,市里会在搜集各大高校意向的情况下,敲定几个大学城的方案和新校区范围,然后市里和各区县去跟各大高校沟通谈判,这时候就要看各区县自己的工作力度能不能争取高校进驻,然后谈得差不多了,市里才会推出最终方案。
目前正是各大区县跟高校之间博弈的过程,汇浔区在争取这些高校,其他区县也在争取这些高校,市里既不会同意大学城遍地开花,也不希望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按照市里的规划,也是希望建设两到三个综合性的大学城,以两到三个以一两所大学为核心的大学城,后者主要是针对震旦、浦江交大等实力雄厚的名校。
为了协调各区县和高校的工作,市里也是召开了几次研讨会,研讨会上,代表各方利益和意见的官员和专家们纷纷发言,讨论各种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在这个过程中,各区县的方案也是逐渐曝光,并且形成了大致的格局分布。
总的来说,目前比较成熟的综合性大学城主要有三家,一是江行区的滨江大学城,在浦江交大已经入驻,浦江师范大学计划入驻的情况下,江行大学城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江行大学城的建设规划是以浦江交大和浦江师范为中心的,留给其他学校的发展空间比较小,这个方案对震旦大学、同齐大学、浦江理工大学等同等级高校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可以说已经被他们排除在第一选择之外。
姜开泰点了点头,虽然说内地改革开放也有二十年了,而且一直很重视华人华侨的作用,但内地在很多方面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在华人华侨的圈子里,内地的号召力固然巨大,但新港、台湖,甚至新城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华人华侨圈子的联系其实更紧密。
新港能够成为金融中心其实也与此有关,大量华人资本的涌入,让新港不会缺少资金。
港科大要在内地办分校,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国家、地方、新港特区都会支持,同样也能得到华人华侨富豪的支持。
当然,最初得到一些支持并不会很难,但力度也不会很大,后续能不能持续得到支持,那就要看港科大浦江学院的办学水平了,如果浦江学院的办学水平有保证,那么获得资金也会相对容易一点。
港科大的特殊性这是同齐大学羡慕不来的,而且姜开泰也很怀疑,在没有广大校友支持的情况下,港科大是不是能够一直靠捐赠解决资金的缺口问题。他认为只要港科大真的在浦江学院的建设上下功夫,也许教育部将港科大浦江学院纳入高考统招范围,并且给予类似公办高校的支持,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港科大的实力,肯定会对同在大学城的其他高校形成竞争,不过姜开泰并不担心这种竞争。一方面,港科大比较强势的工科领域是电子、通讯、环境、物流等等,虽然港科大的土木系也很强,但是在这一块同齐大学并不怕任何竞争,他们本来就是国内最强,与谁相比都不怕。而且港科大的土木和建筑学科更加国际化,擅长的方向也与同齐大学不一样,同齐大学擅长的是建造技术,港科大擅长的是设计、环境、工程管理,双方能够互相交流竞争,也有助于提升同齐大学的学科内涵和学术水平。
另外一方面,港科大毕竟是合作办学项目,他们的运营会更加市场化。也就是说,港科大与同齐大学的竞争是市场层面的,港科大的优势是国际化,同齐大学的优势是本土化,国内市场这么大,同齐大学一家根本吃不完,也不担心港科大会吃完。姜开泰之所以担心震旦大学和浦江交大,是因为对他们这些高校来说,能不能获得政府资源非常重要,而政府资源是有限的,倾向性也更大,只要有震旦和浦江交大在,政府的资源都会优先倾斜给这两家高校,同齐大学就算做得一样好,也没有什么用,但是这种担心应该不会在港科大的身上出现。
因此,相对于对港科大竞争的担忧,姜开泰其实更看好同齐大学与港科大在一定程度上面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很可能将会成为同齐大学在与震旦大学和浦江交大竞争中的优势。
“包区长,听你的意思,港科大将会独立建校?他们在内地没有合作的高校吗?”姜开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