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浦江钢铁、江南船舶在内的浦江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还是比较顺利的,尤其是相对内地一些老工业基地来说,浦江的国有企业改革非常成功,周坤林这时候跟包飞扬强调这方面的工作,也是希望尽善尽美,尽量打造几个典型出来,这将会成为一份非常漂亮的履历。
“老浦钢员工的安置工作一直都在推进当中,目前都是按照计划的节点在推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包飞扬说道。
实际上,相比浦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包飞扬更加关注的是汇浔区内的一些乡镇集体企业和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这些企业的数量更多,就汇浔区来说,涉及到的职工人数也更多。
浦江市拥有大量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影响力不如隔壁的江南省,江南省是国内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地区。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尤其是九七年以后,江南省的乡镇集体企业就掀起了改制的热潮,这时候的乡镇企业改制方式主要是转变为股份合作制,也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根据他们在企业里的职务、工作年限等指标购买本企业的股份,同时地方政府也保持一定的股份。到九七年,全国实行改制的乡村集体企业达到了52万家,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其中多数为股份合作制。而东部沿海地区的改制比例远高于这个数字,浦江市达到了百分之七十,江南省的一些县市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也就是说,到了九九年包飞扬来浦江上任的时候,汇浔区的乡镇企业大部分已经经过了第一次的改革,变成了股份合作制。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股份合作制吸收了股份制和合作制各自的优点和优势,克服了各自的缺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型的企业产权制度,实现了所谓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职工的个人所有相统一、劳动者与所有者相统一、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统一、风险共担与利润共享相统一,是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股份制与合作制是两种不同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一个企业要么实行股份制,要么实行合作制,不可能同时实行这两种制度,也不可能将这两种制度结合在一起。
事实证明,反对者的声音虽然刺耳,但还是有道理的,从去年开始,一些乡镇企业又开始进行第二轮改革……
简单聊了一下大小阳山深水港的项目,周坤林就说起这次将包飞扬叫过来的主要目的。
“新浦钢的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就要开工,老浦钢这边的安置工作要抓紧了!”周坤林说道:“另外,中央制定的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今年是最后一年,也是攻坚的一年,浦钢作为改制的典型,各方面工作都要做好。”
包飞扬点了点头,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是九七年提出来的,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面积的经营困难和亏损,根据资料显示,九七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中的1687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有六千多家是亏损的,亏损面高达百分之三十九,接近四成,亏损额高达665亿元,这些亏损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很多企业都已经资不抵债。
根据另外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九八年238万家国有非金融企业中,盈利企业只有一半,包括微利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三千多亿,比九七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其中214万家国有独资企业实现利润为负六百多亿,比上年增亏五百九十六亿,也就是说,当时的国有企业已经出现全行业的亏损,不管是亏损面,还是总的亏损额,都十分惊人。
国有企业日益严重的亏损引发了很多问题,大面积的停产和半停产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资金周转难以维持,大量的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很多失去收入的家庭生计陷入困境。当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九七年底,全国下岗职工的总数高达1200万人,到了九八年三季度末,全国的下岗职工总数达到了1567万人,考虑到当时城乡人口的比例,可以说下岗人数在城市人口中已经占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实际上,还有很多隐性下岗人员,而就算是在岗员工,也出现了公子收入大幅度下降,大量职工不能及时领到工资,退休职工领不到退休金……下岗员工和困难企业员工的生计问题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针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当时中央提出了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以及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为此制定了具体的目标,也就是在今年年底,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从九七年年底的391下降到20左右,使国有重点企业中的6599家亏损企业中的大多数实现扭亏。
为了实现三年攻坚的“三年两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譬如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另外还在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推动改革,以期拉动国内的有效需求,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前两年的改革当中,是以纺织业和煤炭行业为突破口,纺织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压锭、减员、调整和增效,煤炭行业则实施下放、关井、监管等工作,而今年的重点除了煤炭行业,还包括冶金和制糖,冶金行业也包括了钢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