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戏精叶妈妈

这个年代,水缸是农村的必备之物。村人门几家家户户离不开水缸。每家每户都需要用水缸来盛水,保存粮食等,甚至有的茅坑都用这种大水缸砌成。

而土缸村,离碧山村八·九里路,是一个有家祖传制作水缸的村子,他们还负责送货上门哩!

叶妈妈腼腆一笑,害羞回道:“玉溪妹子,你就别打趣我啦!”

“噗哈哈哈——嫂子你别怪我,我笑得肚子疼!”她对于大水缸的关注,已经超过王二舅送驴。

这年头,笑话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村人们还没有经过电视新闻网络磨练,笑点真的挺低的。比如,一个小屁孩指着月亮捂耳朵,都能让他们笑翻。

出卖哥的叶妈妈,心里头对他道一声歉,下次二哥来,她努力做最好吃的给他。

懵懵懂懂的少年叶安诚,有一点点害羞,那模样跟叶妈妈少说也有四·五分相像。

好厉害的妈妈!

甜妹子则用崇拜的眼神,目不转睛盯着叶妈妈,小脑袋瓜高速运转,时不时抽抽嘴角,似乎在模仿?

“红霞妹子,我听说王二舅给你家添了许多大水缸!怪不得要藏得严严实实。”

叶妈妈苦笑摇头道:“伍三哥你这话说的,哪有许多个,单单就一个。伍嫂子要是想要,现在就从车上搬去!”

“好!一个,就一个,我家婆娘可不要这个,大水缸哈哈哈——”明显不相信的话语跟神情动作。

……

一路上,这样的场景,换汤不换药,重复好多遍。

到最后,一看到他们驴车,啥都不用说,村民们的脸上就止不住笑意。

相信今晚过后,村民们的茶前饭后,第一个是公共食堂的消息,第二个是煞龙与大灾难,第三个就是叶家的大水缸舅舅。

等他们驴车到叶家大院,叶家全家上下,除去奶娃娃叶小五,都知道‘大水缸舅舅’的故事,他们带着纠结得神情,站在院子门口迎接他们。

“老大家的,这驴是?”叶老爷子的目光瞥向毛驴。

“爸,妈,我们进去再谈。”

叶妈妈跳下车,吩咐叶安诚,把驴车继续行驶到院子里。

叶家院门很大,这驴车自是可以进入,只是这不讲礼,不符合叶妈妈的行事。

等驴车进院后,叶妈妈将棉絮、稻草、树叶取开——

牛车驴车结伴一路,边走边聊,交换了不少信息。

昨夜暴雨,村里头大丰收,今个儿所有人出来的主要目的都是买盐,但是回去,真正买了盐的人却只有小半。

但是,牛车上仍旧挤满一堆,旁边的木板上都挂着好几只麻袋,里面竟然还有米粮。从这些可以知道,不仅仅是叶妈妈他们,其他村人也收获不小。

当然,他们的东西加起来,竟也不及叶家的货量。

“原来你们是去供销社,那里头的价格可高了!”

对这疑问,叶妈妈笑眯眯回了一句:“别人家里头买的。”

原来,碧山村的其他村民,一听大锅饭的消息,一合计,没去供销社,反倒是去另一条街的国营饭店,试图低价买盐。

最后他们被拉到,镇上的流动集市上低价买一堆旧物。这流动集市平日里没人,也就在这种关键时刻,才私下偷偷形成。

这一点,恐怕王二舅都没料到,碧山镇竟然有类似‘黑市’的地方,毕竟,生产队建立之前,王家就搬走了。

经常赶集的其他村人,直接就往流动集市里跑,先去瞅瞅再说。

也就是军娃子太懒,吴家所在村里队长向来看不起小商贩,说这是‘反动主义’,这才让叶妈妈他们捡到许多便宜。

“红霞妹子,你这趟赶集买了不少东西啊!咱们都要建大食堂了,你不会买了几百斤盐吧?还有铁锅饭碗吧?”

这句话带走浓浓的酸味。

说话的人是坐在牛上的刘桂花,正是刘婆子的二闺女,刘二赖子的二姐。

她本来就有一对倒吊三角小眼,稍微瞪大了点,就显得眼白多,眼黑少,看起来有点怪异。

知道大食堂的消息后,她就是那种啥都没买的村人之一。

甚至,刘桂花还去在市集里,用布票跟买盐巴的钱,跟混乱贩子买了几匹旧花布、扯了一段红头绳。用她的说法,以后吃喝不吃愁,最精贵的肯定是穿。

刘桂花酸的倒不是驴车上的东西,而是那头驴,还有叶妈妈的‘飞黄腾达’哥哥们。她的二赖子弟弟,是村里典型的废人!

叶妈妈知她是泡在醋缸里,就因为这驴车归叶家了,腼腆一笑,温声软语回道:

“二哥先头也不说,临走之前还送咱家这么一份大礼,单单说这驴,竟让我不知道说啥好!”

那刘桂花酸得眼睛都红了,气得胸前一鼓的一鼓的,倒是晃花某些人的眼,毕竟她丑了点,也算是一个清白的黄花大闺女。

甜妹儿帮她妈补一刀,显摆道:

“二舅舅还给我们买了好多小人书哟!孙猴子,水浒传,三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