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旧书与减负

又比如,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据说经常搞一些‘震惊世界’的试验。

除此以外,还有农业系、建筑工业系,财会系、文艺系、卫生系等。

理科生的选择多,文科生的选择少。

幸好叶安诚他们能遇到同样备考的表哥王溢希等人,以及大学教授们,才能有此难得的机会。

而且比旁的学生更加明确目标,而不是一头苍蝇,在知识海洋里瞎撞乱闯。

“谢谢大表哥。”

叶安诚如获至宝,抱着笔记本往屋子里走去,准备‘闭关做题’。

王溢希把甜妹儿抱起来,给她讲解课本以外的课外书籍。

在省城工作的一年多,他最常去的除去动物园,就是市中心的‘省城旧书店’淘书,那里比新华书店规则更宽松,对对主顾全部开架,以是能够一本一本抽上去翻看。

因此来来往往的青年中年人很多。

而且旧书籍真的很多很杂,还打折出售,比新书便宜许多。

王溢希时不时就能便宜淘到好书,这些书都属于他,可以给弟弟妹妹看,而不是单位里借的那些书。

在大灾荒来时,旧书籍越来越便宜。

比如《宋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唐诗选》,原价每本卖一元三毛,去年只卖五毛。

而类似《人体心理图解》、《草本花卉栽培》、《本草纲目》、《人体生理病理学》、《石头记评说》等乱七八糟的印刷本,竟然特价两毛到四毛。

看着书就不能走的王溢希,除去给家里寄物寄钱,把剩下手头的零花钱,全部花在乱七八糟的各类书籍里。

而那类“大抵指开本小于三十二开,印张少,分量轻,便于携带的图书”,也就是口袋书,又叫小开本,便宜到一毛钱三四本,快跟小人书差不多。

更不谈笔墨纸等学习用品。

硬壳笔记本与铅笔,他都给表弟表妹每人准备一本与两支。

也因此,他的书籍财富才越累积越多。

甜妹儿拿起一本中医草药类的口袋书。

书籍的大小,挺适合她轻松翻看,里面的内容虽远不及胡院长给她的那本厚砖书,但也有三、五种新品种草药,以及前人中医笔记的一些新知识。

“甜妹儿,你看得懂吗?来告诉大表哥,这个字读什么?”

王溢希哈哈一笑,准备教小表妹识字,他翻来覆去,终于翻开一页,指着口袋书上的‘叶’简体字,耐心询问道。

甜妹儿回他一个无语的眼神。

“上品药为无毒、久服不伤人的强壮滋补类药物,如人参……下品药是有毒而性烈,可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

软软糯糯的女童音,滔滔不绝地念出来,中间都不带停顿一下的。

到最后,她还能说出草药在本地山林那些地方有,甚至指出其中一两点疑问,觉得是书里写错。

王溢希整个人石化了。

她家表妹竟然比他还厉害?!

“大表哥,我是可有县城中医院长送给的中草药书籍的!”

在王溢希石化的同时,甜妹儿已经将感兴趣的杂书大致看一遍。

比如南朝《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宋《开宝草经》、《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明《本草纲目》。

除去医药书,近现代生物医学书籍,农业书籍等,还有所有的蓝色繁体字旧残本,也痛痛挑出来。

“甜妹儿,你——”

“看!抄!”

次日清晨,天蒙蒙亮,包括叶安诚在内,叶家所有小辈们都还躺在床上,出工哨声一响,大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拿着各种各样的农具,去队里上工。

今日是队里开晨大会的日子。

除去干部们自我进行整风整社外,每家每户社员们,还需要统计曾被“平调”的财产,然后等待干部给社员划分自留地,并且还要发一定数量的粮种。

这些粮种都出于种花国。

村民们激动不已,土地是农民的根,他们终于能自己拥有地,种出粮食蔬菜,拿到市集上买卖,并且生产队的活计也不耽搁,总觉得日子会一天一天好转。

按照文件规定,耕种由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至七,长期归社员家庭使用。

在有柴山和荒坡的地方,可以经营人民公社分配的自留山。经过生产大队批准开垦零星荒地,开垦的荒地一般可以相当于自留地的数量。

而且文件重点强调,自留地和垦荒地生产的农产品不算在集体分配的产量和口粮以内,国家不征公粮、不计统购。

欢呼声此起彼伏。

对于农民来讲,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哪怕得到是荒山坡地,那里也可以种红薯玉米类的杂粮,至少不会像这样饿死人。

“叶利海家,分得一亩中等田地,荒山坡四亩半土地。”

因为碧山村耕地充足,开荒倒是不必。

而且村民们比山外的‘仅剩的一亩三分地’,分得多很多。

除去叶家大院里的新开垦土地,还得到离家近的一亩土地,以后可以用来种一些蔬菜。

而荒坡的土地因为地质不好,则适合种红薯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地坎上可以种南瓜,普通年份足够全家人吃,还能有一些剩余,去供销社或市集里换成钱。

叶家老俩口得到粮种,已经开始与其他村民一样,兴高采烈计划着自留地的事情,比如农家肥、翻土、浇水等。

但山外的灾荒一点好转得很慢,第一是村民们确实没粮吃,不像碧山村年底还有口粮发,第二是因为部分农民把发给他们的粮食种子也煮来吃。

没得种,这又是一轮恶性循环。

他们恐怕要熬过六一年,等待六二年,灾荒才会渐渐远去。

但在碧山村,近日一段时间内,村民们都觉得有使用不完的力气劲儿,要不是还念着在冬季,他们已经拿起农具,下地痛痛快快大干一场。

幸福快乐的生活,仿佛一抓就能碰到。

**

大人们为生计奔波,娃娃们为学习烦恼。

虽然今日空闲没事做,但真正能睡懒觉到八、九点也不容易。大人们前脚一走,屋里细细碎碎的声音响起。

包括叶小五在内的叶家小辈,全部穿好毛线衣棉衣起床吃饭。

一张玉米红薯杂粮饼,一碗香甜暖人的南瓜汤,再加一小碟酸辣泡菜。

吃得王溢希眼睛发亮,嘴角微翘。

虽说这有可能是招待客人的饭菜,但它们也至少说明,大姑姑家海有一些余粮,并没有太过饿肚子。

好吧!

瞅瞅白白胖胖的小五娃娃,以及比起昨日,白豆腐脸皮嫩得可以掐出水的甜妹儿,还有三位俊俏的表哥表妹,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叶家生活过得不错。

“不南瓜,吃泡菜!”

胖嘟嘟娃娃嘴里蹦出一串话,竟然还‘挑食’。

叶小五味觉已开,更喜欢酸酸辣辣的味儿,不喜欢过于甜的东西。

当然,家里长辈们也教导他不要浪费粮食,他口里的“不南瓜”,不是不喝南瓜汤,而是别给他碗里盛南瓜汤,他已经吃不下。

“吃成一圈络腮胡。”

坐在小五左边的甜妹儿,弯下腰帮他用棉布擦嘴圈圈,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把凳子当桌子,用勺子舀着吃。

“甜姐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