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决战阳翟

开元二年(204年)九月,刘备备礼亲往许都,参拜“子”刘协。

“子刘协”在皇宫群臣面前尽表曹操、刘备二王之功。魏王曹操官拜丞相,吴王刘备官拜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子”下旨二王合兵,共伐“叛贼刘琦”。号令下有志之士加入“讨叛联盟”,听从二王调遣,共诛刘琦,复汉室荣光。

当然,这个“子”是肯定不存在的,这不过是曹操、刘备商议出来的对策罢了。

只是,这时候刘备的全力挺曹却来得晚了一些。

如果一开始刘琦指责曹操谋害子他就就站出来坚定地站在曹操一边,以此为由申请封王,估计曹操也不会拒绝。

那时候,下舆论仅曹操、刘琦针锋相对,百姓士族都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如果加上刘备的声望,曹操还真有可能混淆黑白,占据主动。

可惜,刘备为求把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既不帮刘琦也不帮曹操,而是选择了自立为王。错失了拉拢民心的大好时机。

以致于对刘协之死,刘琦称帝之事一直心存疑惑,意志不坚之士比比皆是,如士燮、孔融之流。

最关键刘协之死其实信与不信都不是很紧要,紧要的是更多人认同刘琦继承帝位的正统性。

读圣贤书者,固然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特权,但他们也不愿看见一个肢离破粹的大汉河山。

权力与财富,总是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更具价值。

生活在战火销烟中心惊胆颤地苟延残喘,哪有在稳定太平的环境中奋发更有前景?政策再变,总有适应的方法。家毁人亡,可就什么都没了。

就象随刘备北迁的江东士族们,究竟有几人是真心实意愿意放弃偌大的家业,跟着刘备北上中原,从新开始的呢?谁又承受得住战败后刘琦的怒火呢?

下大势,已趋明朗。长期相抗,曹操刘备这么点地盘,真的可以支撑到刘琦势弱的那吗?

现在的局势非常微妙。

三方势力犬牙交错,谁都不敢有丝毫放松。

哪怕强如刘琦,也无法一举打破眼前的平衡。

高顺大军抵达阳关时,刘琦手中大军达十五万余人。

刘琦挥师十五万进逼颖阴,而杜袭却在阳翟东岸设防,与阳翟城中夏侯惇互为犄角。

曹操与刘备会晤完成后,亲率大军十五万出颖阴,增援阳翟战场。

虽然刘琦的部队占有兵甲、马匹等优势,但仗打到这份儿上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除了五千陷阵营扔进战场会显得鹤立鸡群,高人一筹外,其他不论是骑兵、步兵、弓兵,还是战车、强弩等器械的比拼也不觉得有多大的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