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顶级的牛肉我可能没有把握,但中上等的肉牛,我还是有自信的。也不说出口之类,仅仅是放在我们国内市场……”
他把中上等牛肉价格整理出来,一头中上等的肉牛,大概能赚多少钱。除去成本等,一头牛的纯利润是多少等等。
随后,他又把种庄稼,以好收成来计算,算一算一户人家种地能赚多少等等。
算下来,只要没有出现致命的错误,参与研究项目的能多赚十万以上。
“更何况,你们算漏了一部分。建立牧场,搞养牛的项目,又能给你们村增加多少就业机会?那方面,你们将还会领到一部分的薪水,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吧?”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当然,张凡这么算,是忽略了会失败的情况。
虽然没说,但大家都懂。既然想要高回报,高风险是一定会有的。
听到这些话,七里村的人又一次重新思量,前面的决定是不是正确,应不应该跟着搏一把歌都有唱:爱拼爱会赢。
丁亮在不断劝说自己的村民,千万不要拿什么租金。想要富裕,真的要赌一把!有没有成效,一两年便知道。
“反正我家不赞成那个提议,我们不参与进去,没什么意思。”丁亮代表他老子说道。
这时候,丁亮的父亲也就没有当中反驳儿子的话。那小子话痨是话痨了一点,但是眼光、想法还是有的。
其实,他们村干部大部分人也都赞成合资搞,那样虽然是冒了点险,可真要是运气好,那就发大财了。
“说实话,我希望你们拿股份分红,跟腾云村一样。”张凡对他们说道。
说完,他不再多言,让他们好好考虑。
七里村的村支书等人吩咐丁亮,招待好张凡跟梁经理。
他们打算紧急召开村民大会,所有村民讨论这个事情,以举手投票的方式,尽快做出一个答复给张凡他们。
一大群人离开,屋里只剩下个人。
但只要有丁亮在的地方,都不可能安静的。
张凡揉了揉脑门,不再理会丁亮那小子,望向梁经理:“真要是建立牧场,应该要先划区,实行划区轮牧的举措。”
所谓的划区轮牧,是一种科学利用草原的方式,它是根据草原生产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分区,规定放牧顺序、放牧周期和分区放牧时间的放牧方式。
提到划区轮牧,丁亮也将话题转移过来,参与讨论。
他记得一些划区轮牧的内容,根据草地牧草的生长和家畜对饲草的需求,将草地按计划分为若干分区,在一定时间内逐区循序轮回放牧,是一种先进的放牧制度。
与自由放牧相比,可减少牧草浪费,提高载畜量,有利于改善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可防止家畜寄生性蠕虫的传播。
划区轮牧是在测定草地产草量、确定载畜量、放牧家畜头数、轮牧周期、每分区放牧时间和轮牧频率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里不是什么大草原,肯定得划区轮牧的,自由放牧模式只有真正的大草原适合。”张凡跟梁经理他们说道。
另外,以后真要大规模养殖,甚至还需要从外地运回来牧草。
否则,一旦牛群数量太多,将会破坏当地的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等,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在国外,比如欧洲,人家的做法就是这样,能避免草原的毁灭性破坏。
“划区轮牧应该不难,这些养殖上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你,我不会指手画脚的。”梁经理跟张凡说道。
他听说过,划区轮牧有周期、天数,频率之类的。
即从第一分区至最后分区循序利用一遍,并返回第一区的时间。轮牧周期的时间是放牧后牧草再生达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时间,一般为三十天上下。
根据牧草的再生和寄生性蠕虫的感染情况确定分区内的放牧天数。为保证牧草的充分再生,每一分区内放牧不能采集到再生草,同时躲开粪便中排出的寄生性蠕虫的感染,一般分区内的放牧天数不超过六天。
频率,也就是每分区可放牧的次数。
“到时候我来协助师兄你们。”丁亮说道。
……
就在他们说着划区轮牧的时候,大量的村民赶来,露天商量退耕的事情。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现在人家张老板、梁经理都在我们七里村。同意的人,一会举手,我来统计一下。只要同意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少数服从多数。”村长他们扯着粗大的嗓门喊道。
有了张凡给他们算的账,之前不同意的人也都纠结起来。
半个钟头后,终于开始举手投票。让人意外的是,同意退耕还草的人数居然首次超过四分之三。
“既然如此,那我们进去跟张老板、梁经理谈好,尽快将牧场建立起来,我们村以后喝粥还是吃饭,就靠养牛的项目了。”
远远参观完屠宰场,七里村的村干部带领张凡他们到一户人家坐下来谈。一路上过来,丁亮总想开口说话,都被张凡和梁经理等人逼着吞了回去。
“听小丁说,大家对养牛项目都表示赞成。”梁经理首先开口道。
今天过来的主要目的,还是谈养牛的事,尽快解决牧场的建立。一旦日本那边的良种牛运输回来,牧场就需要得到解决。
接下来,就是说服村民,放弃土地的耕种,还原回草原的生态。
这是最麻烦的,恐怕没有多少村民能接受,哪怕是他们的村干部,毕竟大家都是要养家糊口的,完全不担心怎么可能?
“同意是同意,但张凡老板说的,要大家伙放弃耕种,以后不再有粮食的收成。对此,大家还很担心。”七里村的村长开口道。
在张凡他们来之前,他们就动员了村民大会,就此事进行商讨。
有八成以上的村民,对放弃耕种都表示抵触。作为传统的农民,土地跟粮食永远都是放在首位的。
张凡他们则是让他们放弃那两样,谁都会迟疑。没有土地,没有粮食,他们都会心慌,都会彷徨,是农民特有的焦虑,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
“是呀!有没有更加保险的做法?或者说缓冲一点的措施?”村支书询问道。
如果将退耕的计划定为几年,甚至十年来实现,潜移默化之下,村民的思想或许能转变过来。但是要他们马上接受这种提议,无疑逼着他们去捅马蜂窝一样。
“那是退耕还草的计划。我们在张家寨,也得到了那边的生物科学家的赞赏,甚至表示遇到困难他们会帮忙。有了他们的帮助,养牛的成功率非常高……”丁亮再也忍不住开口说话。
说着,便停不下来,跟村民解释退耕还草的概念,甚至搬出国家领导人的话来劝服大家,什么“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之类。
他表示,退耕还草还林,发展畜牧业是偏远地区实施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战略方针。
而且,根据他的了解,由于“退耕还草”符合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
经中央领导和政府提出,从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改历史上形成的提倡垦殖、注重耕战、以粮为纲、奖励垦伐的作法,转变为退出耕种还林还草,对退耕者以粮代赈、实行补贴和鼓励政策。
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转折,是在经受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严重恶化之后理性的思考,是顺天意、合民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重大举措。
“这本身就是一项国家政策,是有补贴的,对我们而言,也算是有了一个小保障。”丁亮开始给自己村的村干部们灌迷魂药。
这些天,他其实都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将政策等研究得很透彻。
比如,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引导下,对于一退双还农户而言,一定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谁退,谁还,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
特别是“一退双还”的土地使用权要长期落实到户,使农民吃上“定心丸”,将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使退耕还林还草真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这是调动农民治理积极性的一项最根本性措施。
因此,国家、政府对他们即将实施的“退耕还草”举措,肯定是支持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支持,跟有物质方面的支持。
丁亮相信,再加上张凡和梁经理他们给出的一些小承诺,应该可以说服村民,至少是一部分村民放弃耕种,建立牧场。
“不要说那些虚的,我们就谈收益。”丁亮不停地说道。
他板着手指给大家解说,耕种土地,每年大家也就是收获一些粮食。由于五谷杂粮价格平稳,有着国家的调控,是永远赚不到什么大钱的。
“而且,你们也知道,我们村都是传统的耕种模式,产量等都已经落后。我们不转变思想,以后贫穷两个字是摆脱不了。”
说着,看向所有人:“我们不为自己想,也得替后代想一想,别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一旁,张凡跟梁经理暗自无语,心想:你这是越来越胡扯了。连后代都不放过,还是人吗?
不得不说,丁亮那小子能说会道,知道村民真真关心什么。
他们能甘瘦清贫,却永远把孩子,把后代看得很重。他们可以贫穷,却不会穷了孩子的吃穿,不会穷了孩子们的教育。
因此,此话一出,七里村的村干部,以及少数作陪的村民都沉思起来。
“听我说……”
张凡连忙打断:“还是听我说吧!”
梁经理也点头,听见丁亮那小子说话,他就觉得头疼,尽管那小子有时候胡扯得是有那么点道理。
七里村的村干部,还有村民们都连忙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张凡的下文。
要说他们最信赖的,无疑是外村的张凡。人家在黄石镇创造的传奇,一次次证明并非运气,而是真有能力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
如今,黄石镇那个村子不羡慕张家寨?不羡慕青田村、腾云村、杨义庄等?
在张凡的干预下,那些村子都发了达,起码是前途无量。听说连镇长、镇书记等都公开表示,张凡掌握着黄石镇的经济命脉。
这种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细数张凡的产业,蔬菜、水果、花卉种植,还有猪、鸡等的养殖,一年的收益有好几千万,甚至上亿。
你要知道,黄石镇上一年的生产总值还不到一个亿,相当可怜。
因此,真要说张凡能左右黄石镇的经济走向,并非一句戏言。
“都安静,听张老板说话。”他们村的村长等村干部说道。
说完,还瞪了一眼自己村的丁亮,警告他先不要插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