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声就是合围的信号,当它响起的时候,所有的骑兵都会奔着襄武城疾驰,迎头阻拦逃跑的吐蕃人。
随着号角声的响起,鱼恩所处军阵的一角也开始人马飞驰,刘猛带着义勇军最精锐的骑兵宛如脱缰的野马,直奔襄武城墙而去。他们并不是要进城,只是想绕着城墙去追寻逃跑的吐蕃人。
身为巡边使,狄康五小也不是泛泛之辈,不然他也不可能与大唐对抗这么多年。虽然轰隆隆的马蹄让他听不到号角声,但是出城已有,他还是能通过远处山峦之间扬起的沙尘,判定自己走了一步臭棋。
古代攻城战,大多是围三开一,就是想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可以弃城逃跑,好降低攻城的消耗。因为黄土高原的地势,他看不到敌人隐藏的伏兵,还以为自己走了一步多好的妙棋,轻易就把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
如果是别人,发现自己已经被合围,肯定会因为方寸大乱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是狄康五小不会,多年的战场拼杀,让他的头脑异常冷静。只是三个呼吸的时间,他就从扬起的沙尘判定,北方的敌人应该是最少的,果断命令部队转向,奔着正北方疾驰。
他的判断确实没错,正北方奔驰而来的是沙陀人。与曹灿和愠没斯相比,沙陀人的队伍属实少了很多。
上苍是公平的,沟壑重生的地貌既可以给大唐将士们掩护,也可以给吐蕃人掩护,让各支军队看不清吐蕃人真正逃跑的方向。吐蕃人智能顺着山沟奔走,大唐的将士们也跑不出山峦的约束。在这种背景下,玩命逃跑的狄康五小必然会和沙陀人相遭遇。
在略显宽阔的谷地里,两支骑兵的对冲会是什么景象?吐蕃人和沙陀人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快速奔跑的吐蕃人不停变换着阵型,不一会儿大部队就在谷地里一字排开,犹如浪潮一般卷向对面的敌人。
既然宽阔的谷地已经注定不能打伏击,为了阻拦面前这些吐蕃人,沙陀将士们也只能选择和敌人对冲。人数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他们选的阵型是锥形。这种阵型的穿透力更强,攻击时着力的点也最小,可以最大层度的限制伤亡。
都是游牧民族,都在马背上打了一辈子的仗,两方都知道在骑兵对冲的时候,战马的冲锋速度至关重要。哪一方的马速更快,就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冲击力,穿透性也就更强。
“呜呜呜……”
当距离缩减到三里多的时候,两方不约而同的响起催促的号角声,显然是主将都下令加速。在这一波加速过后,两方的距离缩短的更快,只是一小会儿的时间,两方便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