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过后,李德裕开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事情还得从兖王的晚宴说起,为了应付兖王的声名大噪,杞王决定采用幕僚的计策,开始重金悬赏玻璃牡丹。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有人就带着玻璃牡丹上门求见。杞王大喜,急忙用重金买下,并且带着玻璃牡丹去求那个治国安邦的良策。
那个自称有治国安邦良策的人,确实是个人才,不仅对天下大势知之甚详,还有口若悬河之能,嘴唇一张一合之间,就把杞王托入了深渊。
他先是十分全面的分析一番形势,在杞王的赞叹声中,开始给已经掉入坑中杞王填土,让他永远也不可能从坑中爬上来。
计策是这样的,这人认为刘禛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节度使的职位。而朝廷想要的,只是泽潞听话而已,这里面本来没有任何矛盾。只是有些人误解了刘禛的想法,以为他是想效仿河朔在泽潞搞世袭。
在这个人看来,朝廷如今两线用兵,时间长了肯定吃不消。一个弄不好,就会重蹈德宗覆辙。与其这样,还不如退而求其次,趁着形势大好,以任命刘禛为节度使为条件,逼迫让泽潞献出各隘口要地。只要泽潞无险可守,刘禛就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泽潞问题,又可以集中兵力攻打吐蕃,还能免除战乱,让百姓得以修养,岂不是难得的妙计?
其实对于他的这番说辞,杞王本来持保留态度,只是事情的发展不仅逼的他不得不赞同,还逼的他出面说服自己的支持者跟着赞同,因为给他挖坑的人又出招了。
兖王不知道从哪里又弄了个玻璃牡丹,大摇大摆的去求锦囊妙计。如果是正常套路,那人肯定乐于多拿一份。可惜这里是个坑,故意给杞王挖的坑,当然不会是正常套路。
这人非但没有把妙计告诉兖王,反而高调赞扬杞王。说杞王担心自己的弟弟食言,已经拿玻璃牡丹换走了锦囊妙计,不日就会亲自送到兖王府上。而他则是被两位王爷所感动,想成全他俩兄友弟恭的美名,自然不肯货卖两家。这样一番说辞,瞬间就把杞王推入进退两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