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后,由王承恩带人抄录后发于周报之上,并在编者按中加以说明,只要是有用于国,有利于民的技艺,即使不在上述内容之中,亦可前来参与考试。所有考中的学生各项费用均由朝廷提供,未考中的学生朝廷将按道路远近提供旅费。这样一来,即使有些人只是为了京城一游,也会来碰一下运气,说不定其中就有精于某一方面的人才。
这份圣旨一发,可谓天下震动,因为朱由校命令在每一乡村都将考试说明印刷张贴,所以这是第一次皇帝的旨意深入到乡村之中。有些老学究痛心疾首,觉得考试竟然只考蒙学,那是稍微读了两年书的都可以轻松考过的,而其它的科目则与圣人之道根本无关。而另一些书生都是欣喜若狂,他们对经学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知道考进士不用说,就是考上举人也是难于上青天,却对各种杂学大有兴趣,他们看到可以考杂学,而且包路费,自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辞别家中父母妻儿,收拾行李向京师行去。
大学城在七月时已经基本修建完成,朱由校接到魏朝的报告后,传旨让徐光启陪他一起去验收。
王恭厂已经大变样了,一幢幢的三层楼房美轮美奂,楼房的式样中西结合,有中式的飞檐盖顶,也有西式的玻璃窗和壁炉。每幢楼房的门牌上都还空着,但楼房的侧面则写着阿拉伯数字。魏朝在旁边小声报告道:“圣上,一共是三十幢教学楼,五个膳房,二十幢宿舍,一个大的室内会场。”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宿舍和膳房可分了等级?”
魏朝回道:“圣上吩咐过要分等级,五个膳房中有一个是教师专用的,而宿舍亦有不同。”
朱由校道:“先生,这各幢楼房都还没有题名,朕想请先生和首辅几位来挥墨题名呢。”
徐光启连连摇手道:“陛下不亲笔题字吗?到于我们就算了,有董思白在,哪有我们几人出手的道理呀。”
朱由校道:“先生说的是太常少卿董其昌吗?我还不知道呢,那这样,京师大学堂这几个字就让他写,其它的字牌你们分几个来写。至于朕的字,先生是知道的,还是算了吧。”
几人进了一幢教学楼,徐光启看着那大大的玻璃窗,整齐平滑的地面,挂在墙上的黑板,还有那西方味道浓郁的壁炉,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就读的私塾样子,不由得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