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人组成的工兵营,以工匠为主的这只工兵营的主要职责便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修理车辆,战时及时修理攻城器械等事务。
对于渡过桑干河这样的大河,杨俊早已从工兵营那里拿到了渡河的办法。杨俊之所以不急于抢占渡口,既是他所希望的能够借此观察敌人的动向,判断他们在对岸有无大举设伏阻击。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杨俊其实并不需要渡口的那些船只。那十几条大船和几十条小船对于杨俊的整个大军的渡河其实并无太大的用处。那些船一趟最多装运人马一千余人,来回数十趟才能将所有兵马运送过河。这无疑是不可运作的。对面做好防守的话,这种渡河方式无异于自杀。而且,兵马可过河,沉重而庞大的云霄车投石车攻城冲车火油车这些攻城器械该怎么办?大量的粮草辎重车辆又改怎样过河?所以,很明显,大军团过河显然是不能用这样的渡河方式的。除非有数量庞大的船只,而且要有那种可承载重型器械的大船,才具有可行性。偏偏又不可能大军将大周水军的战船拖着前来,更不可能就地造出大船来。
所以,要让大军顺利而且快速的渡河,并且不惧对岸的阻击快速占领北岸的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造桥。
当然不是造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那不可行,也没那个能力。要造的是一座浮桥。浮桥的运用在军中较为常见,但这座浮桥必须既宽又大,既稳又阔,可以让兵马如履平地,装载物资器械的车辆平稳通过。
工兵营的方案便是造一座宽两丈,悬浮于河面上的巨大浮桥。造桥所用的物资都已经装运随军而来,那是近两百八十辆大车装载的海碗粗细的原木。每一根原木上都钉有绞索锁链,可以相互绞接,互相固定。搭建的方式也简单易懂,两排原木以相互铰连的方式向对岸延伸,后方用厚木板和长钉钉牢固定,一旦成型,便成坦途。
当然,这种建造浮桥的方式必须要有辅助手段,因为河流湍急,浮桥搭建之时会随波漂移。所以为了固定浮桥,需得有锚固措施。打桩的方式已然不可用,因为水流急,河水深,根本无法操作。但却又另外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来替代,那便是下锚。随军运来的生铁铁锭和巨型青石便是最为理想的锚固装置,根据水流的缓急调整重量和个数,在原木两端以锚链固定这些青石和铁锭的锚固点,投入水中之后,可大幅度抵消流水的冲击力,让整座浮桥能够以相对稳固的方式往前延伸。
所以说,人的智慧还是无穷的,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大规模的搭建浮桥的行动进展的很顺利。以每半个时辰往前推进二十步的速度进行的话,到傍晚时分,整座浮桥便可和对岸联通。而且搭建好之后的浮桥,人马走在上面除了有些微微的晃动之外,便如地面无异。
随着浮桥的顺利推进,将士们的心情变得很好。有人乐观的估计
,到申时过半,浮桥便可搭建完成。但杨俊知道,事情未必会那么简单。前半段的浮桥搭建虽然顺利,但后半段越是靠近北岸渡口,便越是困难。对方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将百般阻挠浮桥的搭建。
事实上,对方早已有了动作。对面渡口船只已然全部散开在河面上,而且全部集中在上游,这让人感觉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而且,对岸山崖上的兵马也在来回调度。杨俊有理由相信,那山崖上下怕是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弓箭手正在准备放箭。在危险的河面上搭建浮桥本已经是很危险的事情,一旦进入弓箭射程,头顶上再飞来密集的箭雨,搭建桥梁的工兵怕是一个也活不了。
在浮桥搭建过半,距离对岸还有三百步左右距离的时候,杨俊叫停了造桥行动。虽然天色尚早,但杨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冒险。天黑之后对于己方兵马是不利的,不可能抹黑渡河,那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既然如此,浮桥便不该继续建造下去,待明日再一鼓作气造好,然后迅速冲锋渡河,和敌人大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