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宁宗的成绩

宁家女儿 繁朵 3824 字 9个月前

甚至连宁家知道后,都打听了下他们收不收女工:“小光毕业也不差几天了,那边给的工资不错,回头正好赚钱给宗宗去县中念书。”

可是这事情最终没成,宁月娥气的在家里骂了好几天的街,又挑了宁光好机会刺,说是之所以会没能把宁光塞进去,就是赵家人记恨之前沈安怡的事情,从中搅了局。

“你现在知道当初不让你跟那美头来往是为你好了?你也不想想人家可是城里干部的女儿,是你高攀的上的吗?什么跟你做朋友,随口说说的话你还真相信了!人家就是想耍着你玩!”宁月娥逮着女儿发泄了一通之后,又忙不迭的去镇上给宁宗开家长会了。

镇上的黎小作为黎明镇最好的小学,规矩一向紧,像村小压根没有过的家长会,他们是考一次试就要开一回。

宁月娥嘴上骂着学校没事找事,不知道做家长的要干活,但为了儿子不被穿小鞋,每次还非去不可。

这一次去了回来脸色就非常的难看,宁光看这情形赶紧躲开了。

果然没多久就听见宁月娥进屋后跟苗国庆吵架的声音。

苗国庆口拙言笨的其实根本不怎么会吵架,基本上是宁月娥单方面的咆哮。

大概内容就是苗国庆拖累了儿子的智商……是的,被宁家寄予厚望,念幼儿园的时候就比着隔壁沈安怡规划过人生,认为将来要念大学去大城市落户的宁宗,即使从一年级就被送进黎小,表现也是令人失望。

宁宗才进小学的时候考过几次八九十分,因为宁光的分数很少上八十,所以这让宁家对宁宗更宠爱了,认为果然宁宗更有出息。

却不知道黎小那次考试,一个班三十来个学生,几乎十分之九都在九十五分以上。

宁宗是倒数第三。

他还跟他姐姐生长环境不一样,他姐姐从小被践踏的都习惯了,倒数这种羞辱根本无动于衷。

但宁宗一直都是被捧着的,他进黎小之后,吃穿用度父母家境一下子被同学比了下去,也只能自我安慰没准成绩能压下别人。谁知道一场考试下来,人家不但家里比他好多了,成绩更是碾压他!

宁宗当时就不好了。

要不是褚老婆子跟宁福林说村里的幼儿园太次,耽搁了他什么的,左哄右哄了好久,他甚至都想学赵建国,退学回村小了。

毕竟按照他在黎小的成绩,回来村小肯定是前几名。

虽然还是继续在那边念着,心气却垮了。

因为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百折不挠的坚韧的,宁宗努力过几次,然而先天的智商以及家庭的熏陶,他都比不上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继续垫底还能怎么样呢?

宁宗所以就怨恨家里。

如果他的父母跟人家父母一样是老师,是知识分子,甚至是镇政府的干部,那么他回到家里也有人指导功课,甚至没上学之前已经把课本都学过了,这样当然就能考前几名甚至是魁首。

可他父母虽然都上过点学,现在也忘记的差不多了,跟文盲差别不大。

爷爷宁福林倒是上过私塾,然而现在的学校教的可不是之前私塾能比的。

如果他的家里有很多书,他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肯定也会爱看书,而不是看到书就想睡觉……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孩子那么多,为什么自己不是其中之一?

宁宗心里积压了许多仇恨,渐渐的就不爱上学了。

每次去学校都要宁福林他们哄上好久,去了也是不听课,甚至逃课旷课的……宁家最近为他简直操碎了心。

宁月娥气急了也想打一顿,但没打几下,宁宗就哭天喊地的去找褚老婆子还有宁福林告状。

宁福林倒还想给孙子点颜色看看,免得真的扶不起来。

可褚老婆子心疼坏了,差点要把宁月娥抓起来打一顿。

之后宁月娥不敢打儿子,心里却实在又气又恨,毕竟这可是她养老的指望!

怎么能一直不争气呢?

今天的家长会,黎小老师的鄙视眼神让她恨不得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

人家老师明明白白的说了,宁宗要是再继续逃课的话,趁早转学或者退学的好,因为各个村里想进黎小的人多的是!

很没必要占了人家真正好学的孩子的名额。

不知道是看不起村里来的家长还是厌恶宁宗平时的表现,黎小的老师还暗示宁月娥,既然生在村里,孩子又不是那种很有天赋的,干嘛多此一举送黎小?

现在孩子自己跟不上,家长跟着忙,老师也操心,多不好?

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在村里念呢:“听说你还有个女儿,是在村里念的,还不是一样去的黎中?”

宁月娥不敢呛老师说我是指望儿子去县中的,回来了只能骂苗国庆出气:“要不是你这个木头脑子,宗宗成绩会那么差?”

苗国庆对于学习其实不是很重视,闻言就叹口气:“考不好就考不好吧,反正咱们家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小光的成绩不也一直不行?左右国家规定放在那里,初中毕业总归是能念的。到时候实在考不出去,进化工厂做事不就成了?离家近还不用种田,我看也挺好的。”

“赵家刚刚拦了小光的事情,以后会肯让宗宗进去?”宁月娥骂他窝囊,“赵霞在县里,人家愿意卖赵家面子,宗宗要是考不出去,日后在这镇子上哪里还有出头之日!”

想到这里又扭头朝灶间骂宁光,说都是她这个丧门星,害了弟弟的前途。

她嗓门太大了,打扰了那边褚老婆子打牌的兴致,结果被老婆子跑出来疾言厉色的咆哮了一通,这才怯怯收声。

这天整个宁家都过的鸡飞狗跳。

倒是赵学明跟赵建国父子的房子里,难得有了点喜庆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