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笑眯眯的看完之后,不动声色的感叹了一句。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写在圣旨上,但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外,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心底却早已经在替他们欢喜了。
“是啊、是啊!大汉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盛事发生了。上一次大批的封赏功臣还要追溯到先皇景帝时,当时平定七国之乱,也曾经有数位勇将和谋臣同时封候,被传为佳话。小子那时年幼只是听闻,却不曾想今日亲眼所见,实在是有幸!哈哈!”
最年轻的严安与终军、司马相如交情深厚,当年同时与元召相识在长乐塬上,从那时起就已经结为至交。如今斯人功勋盖世,他心中自然比谁都高兴。
已经提笔在一边预先替皇帝草拟诏书副本的严助也随着笑了笑,却假装在雕琢词句而没有说话。他第一眼看清上面的内容时,就早已经觉得口中苦涩、五味杂陈了。
朱买臣是最晚一个进入尚书台担任常侍的,他是皇帝亲自提拔赏识的人。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事干脆,手腕果决。皇帝刘彻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所以才得到了特别的赏识。走到近前来时,他的嘴里啧啧有声,眼神热切。
“啧啧啧!真是了不起。这开疆扩土的功劳,就算是赏赐再丰厚,天下臣民也只会有拍手称赞的份儿!尤其是长乐侯,即便是被皇帝再钦赐一个国侯,也是名副其实的,一点儿都不过分。先前咱们的皇帝陛下不是还起过封王的念头嘛……呵呵!现在估计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很好奇,这位小侯爷的第二个侯爷封爵会是个什么封号呢?朱某倒是有些期待呢!”
听到他们的议论声,在外间各自忙碌的许多年轻郎官、文员们脸上也透露出期待的神情。长乐侯元召可还是挂了一个尚书令的头衔呢,正是大家所有人的主官。而且,那个早已经成为许多人口中传奇的人物,也正是他们的偶像。他取得什么样的荣誉,大家都感到脸上有光彩。
小小年纪就即将是头顶双侯爵称号的人!这样的际遇,不要说是在大汉朝,就是在从前史书上,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大家都已经猜测过了,皇帝所封的侯,规格是绝对不可能低于先前窦太后所赐封的那个长乐侯的。
元召的长乐侯封爵,经过后来几次叠加的封赏之后,到现在已经是实封一万二千户的国侯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万户侯!如果当今天子再封赏给他一个万户侯的话,那他可以说已经是远远超越了自高祖皇帝以来的任何一个重臣受封的食邑了。即便是开国元勋萧、曹、灌、绛、留侯辈,也望尘莫及矣!
唉!人比人,气死人啊!严助暗自仰天长叹一声,默默地低下头,开始动笔写下来第一行字……。
作为现在皇帝手中最重要的治政工具,尚书台是最早知道凯旋而归的汉军行程的地方。与其他人普遍兴奋的情绪不同,尚书常侍严助感觉心情很复杂。
当今天子从几年前逐步集中权力后,原先属于丞相手中的一部分重要权力,就被归入尚书台这边来。随着倚重越多,它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尚书常侍暂时共设四人,他们是严助、东方朔、朱买臣、严安。其中严助和东方朔被皇帝另加官为侍中,得以随时伴驾。而另外两人便留守尚书台,处理日常事物。
这四个人当中,东方朔处事圆润,凡事不露声色。朱买臣和严安则做事严谨,时刻注意,不敢逾越。因此相比起他们三人,锐意进取辩才无双的严助更要受天子重用一些。
严助出身低微,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走到了今天的地位。这一路上所受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多么不容易。
卑微的人生往往更容易有宏大的野心,青云之路也更容易催生不断攀高的梦想!
以平灭东南越叛乱之功而平地封候的严助,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关内侯的爵位并不能使他满足,他想要的是能够真正福荫于后世子孙的世袭国侯、万户侯!
严助文武双全,本来他也有机会进入军中,去做一名将军。大汉军功之封赏尤为厚重,凭着他的本事,前途宽广不在话下。可是他还是选择了转入文职,进入皇帝陛下亲自设立的尚书台,作为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在尚书令主官不在的情况下,全力主持一切军机事务。
严助是一个聪明人,军功虽然重要,爵位虽然重要,但相比起将来朝廷权力分布的发展趋势,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已经敏锐的觉察出了皇帝陛下心中所想要的某些东西,而他更相信自己有那个能力可以帮着实现,从而达到自己心中最大的梦想。
大汉丞相的权力虽然受到制约,但严助相信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是皇帝为了集权而做出的临时需要。毕竟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重要职位是不可能空缺的。他的目光,早就牢牢的盯住了丞相的宝座。在他极度自负的心中,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的最佳人选。
这并不是严助的空想,而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现实。因为,丞相公孙弘已经很老了,他挣扎不了几年。而其余的人,那寥寥几个有可能是最大对手的家伙,他都认真详细的分析过,最后他自信满满地认定,几年之后,自己就是最好的人选。
尚书令一职虽然是有长乐侯元召担任着,但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几年那个职位好像成了一个虚职。元召只有很少的时间会过来位于未央宫朱雀门内的尚书台官署处理一下事务,而其余的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长乐塬上忙碌,就是领兵出战,征略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