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红尘丹心 照破山河万朵

汉血丹心 流年书柬 3356 字 2024-04-21

“那……我们送你出城吧!好不好?”

元召轻轻点了点头,却不忍心拒绝她们的这个要求。他转向未央宫门时,皇帝刘彻对他郑重的点了点头,一切大略早已商定,无需再多言,只待上马疾行。

锦绣衣冠的男子转身缓步而行,牵着两个盛装女子的手,走向那辆披着红装绶带的马车。在这一刻,无数人的目光追随。这位刚刚举行完婚礼的年轻侯爷,马上就要奔赴战场,与匈奴人作战,这个消息,早已经人人得知。

驾车的羽林军侍卫让开了位置,元召亲自驾驭着两匹骏马拉着的马车,载着他的两位小娘子,驰向长安西城门的方向。

紧跟在他后面盔甲在身的将军是李敢,他这次终于得到了机会,奉命作为六千大汉骑兵副将军追随元召出征。意气风发,策马相随。

朱雀大街上的人群也自动的在后面跟随着马车的方向,为将军和他的红颜送这一程。一路汇聚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大家没有一点儿拥挤嘈杂,只是在后面默默的跟随。这让唯恐出现什么乱子而一直十分紧张的长安令李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目光看着从眼前驰过去的马车和那上面神态从容的侯爷,他心中除了崇敬还是崇敬。

西城安定门外,马车终于停住。元召脱去锦绣礼服,披甲罩袍、飞身上马,最后回头看一眼时,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回眸间!

马蹄踏起城外大道上的烟尘,百十名护军将校簇拥着他们的主将,如同卷起的旋风,疾驰而去。

大风起,一川风絮,满城离索。长安厚重的城墙上,有红妆丽人遥目痴痴远望,心中都是满满对平安的祈祷和祝愿!

远处兵马汇集,尽皆细柳营骑兵精锐。六千人马听说这次他们的主将是长乐侯元召本人,根本就不用什么战前鼓动,早就气势峥嵘,恨不得马上就临阵厮杀了。

及至看清楚从长安方向来的将军果然是他时,所有排好阵列的汉军将士不由自主以手抚胸,一起用刀柄敲响了马鞍,用这种军中最简单又最热烈的形式,衷心欢迎他的到来。

元召纵马直行,穿过阵列时,挥手之间,只大喝一句“唯吾大汉万胜!诸君努力,建功立业,只在此行!”

也就只此一句而已,热血点燃,千万声相和。大军如长龙,飒踏而去。

他们行程的,是长乐塬临渭河码头。从那里登上数艘新式大船之后,溯游而上,过汉水入大江,以这条最简便的路线,直入西域高原,然后再从那里,转入赤火军征战过的路线。

而同一时刻,西域风沙中,大汉赤火军终于遇到了他们此行的劲敌,西羌白马藤甲兵,汉刀与长枪之间的生死较量,即将展开!

长安,斑驳的城墙下,风沙侵染万千历史烟痕,曾经铭刻多少马蹄声声,刀光剑影,还有送别的杯酒与长歌。

汉军在与匈奴人的作战中首战失利的消息,终于传扬开来,在刚刚灾情过后已经平定下来的民众当中,重新引起了恐慌。

匈奴人的威胁,在印象中,也不过淡漠了四五年的时间而已。难道从今天开始,又要重新面临战争的烽火了?

不过这种担心并没有持续太久,马上就迅速的消失了。因为,朝廷的行动,给了所有人巨大的信心。

皇帝陛下亲授虎符与尚书令元召,命其调集兵马出征支援,与匈奴誓死决战。今日就要启程了。

长安城倾城而动,无数的人走出家门,不为别的,只是为了送上自己一次发自内心的致敬!

这一天,有一个为天下普通民众做过很多事的年轻人,他将要迎来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终身大事。春风十里,红纱披挂,山海为聘,日月为期。

这一天,有一个身穿汉家衣冠的臣子,他将要挽权柄在手,重新跃马执刀,此去千里,荡寇鏖兵,金鼓鸣动。

这一天,有两个身份不同的倾国红颜将要同时入得他的府门,从此栉风沐雨,休戚与共。

这一天,家国大事同时一肩挑起,名叫元召的男子,自二十一岁的年纪,开始更加辉煌的传奇!

朱雀门外,万众瞩目之中,一身盛装的卫皇后放开了女儿的手,眼中含泪,看着素汐拜别之后,一步一步的离开身边,在一群侍女的簇拥中向前走去。她偎依在皇帝手臂间,欣慰的神情中带着点点哀伤,在这一刻,他们也只不过是普通的世间父母,看着长大的女儿终于离去,奔向自己的幸福,背影依稀,不再回头。

而另一边的路口,从南城梵雪楼送亲来的队伍,也停了下来。同样是一身大红嫁妆的梵雪楼大小姐,在一双长得一模一样的姐妹花陪伴下,也同样离开母亲苏红云的手臂,走向那个注定陪伴终生的人,去赴一场生命中最重要的繁花之约。

苏红云自从上次受重伤之后,虽然经过元召换血相救,但终究身体大不如从前。现在梵雪楼的众多产业,她早已经很少亲自过问。她前半生带着灵芝辗转逃亡,受尽了惊吓苦楚,心中最大的愿望,恐怕就是能寻得一处安稳之所,好好的让自己这唯一的女儿活下去。

此刻,她在从青郊外特意赶来观礼的卓文君陪同下,亲眼看着自己那长大成人的女儿越来越走近被她视若亲子的元召,眼中的泪水终于再也忍不住,滚滚而下打湿衣衫。

卓文君也同样感慨,不管是灵芝还是元召,从他们第一次在青郊外酒楼相见开始,她就一直见证着他们的成长,直到今天,终于修成正果,怎不令人激动万分呢!

朱雀门外的广场很大,大到足以容纳几千人。长安附近三县曾经受过元召恩惠的百姓来了很多。他们没有什么可以相送,只是眼中的善意和心底满满的祝福,就足以表达任何感情。

朝中素来交好的大臣,包括窦婴、姚尚等已经归隐的老臣,郡县诸侯派来的道贺者,以及南北各地身聚长安的大商豪门之家……从这些观礼者的脸上可以看得出,祝贺出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