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章 农神

张煜之看着忐忑不安、老实得如黄土地一般,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的四徒,心累得无以复加。

半晌,他长叹一声,“也罢,你若喜欢,就种下去吧,以后种出新品,别忘记老夫那份。”

“不会的,就算没有弟子的,也会有师父的。”

“等一下,你这灵米可有名字。”

“回师尊,有,张师米。”

“知道了,你,下去吧。”

“是,师尊,弟子告退。”

看着弟子步履蹒跚的消瘦身影,和桌上那颗颗饱满圆润的“张师米”,张煜之眼眶有些模糊。

张煜之的四徒,是在张煜之成为元婴道君的第十年去世的。

他被张煜之赶出宗门历练,刚出书剑门的管辖范围,就遇到了一伙魔修。

魔修见他面容枯槁,两手粗糙,穿着也不是很讲究的样子,便以为他是毫无背景的散修。

他们捉住了他,折磨他,最后杀了他。

担心自己卑微的修为,会堕了师父的威名,又怕这些魔修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会借此要挟师父。

四徒至始至终都不曾吐露,他是“西北剑侠”张煜之的弟子。

他八十岁才成为筑基修士,九十八岁被魔修杀害。

一辈子对修真界最大的贡献,就是种植出三种灵米,改善了修真界灵米口感差,灵力不足等诸多缺点。

张煜之平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对自己的四徒弟好一点。

他是在四徒去世后的第三年才知道,默默无闻的四徒,不仅改良了修真界的灵米,还改良了世俗界的稻米。

他让书剑门管辖范围内的普通百姓,吃上了自家种的大米。

他让终年干旱少雨的戈壁滩,长出一望无际的稻谷。

让西北毫无修为的普通人,在无法修行,不会法术的前提下,也能种出江南的稻米。

西北百姓称四徒,农神。

……

“老人家,您这稻谷可有名字?”

“回公子,农神老爷说了,俺家这稻子,叫尊师稻。”

张煜之蹲在田边,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哭得像个孩子。

张煜之对自己大徒弟的选择,是相当复杂的。

他座下七个弟子,大弟子无论是天资,还是悟性,都是七个弟子中,最好的一个。

按理来说,他张煜之的弟子,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选择如此平庸的生活。

可事实就是如此。

张煜之七个弟子,数长徒和次徒的资质最好,也数这二人最为本分。

归根结底,他们二人那份骨子里的不自信,起源于张煜之。

昔年,张煜之初为人师。

修为停滞让他烦躁不已,花容子的进阶又让他心生怨妒。

情绪相当不稳定。

不稳定的情绪,直接感染了两个年幼的徒弟。

首徒和次徒,不仅要顾及自己的修行,还要顾及师父的情绪。

可师父怎么都无法开心。

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让师父满意。

两个弟子开始自我怀疑。

当张煜之察觉到,长徒和次徒自卑、没有自信时,二人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秉性纯良,丝毫不认为,自己的性格的塑造,是受到了师父情绪不稳的波及。

只觉得是自己的无能,连累了师父的英明。

张煜之方明白,大错铸成,自己耽误了两个资质不错的孩子,一辈子的前程。

张煜之曾试图影响两个弟子的性格。

可成年人的性子,在没有经过大的变动时,如何会轻易更改?

他们反过来安慰张煜之——

“师尊,这世上真正能飞升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修士,都是如弟子这般,庸庸碌碌的寻常之辈,数万年的修真史,那些被记载的修士,虽如朗月一般皎洁,但皎月四周那些不起眼的繁星,才是最多,弟子愿做繁星里的一颗,听天命,尽人事,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于是,书剑门多了两个教头。

不,是三个。

张煜之的三徒弟,修行上,是张煜之教导,生活上,更多依赖他的两位师兄。

两个“大郭靖”,教出来一个“小郭靖”。

三徒弟刚刚筑基,就已经订好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弟子愿如两位师兄一般,日后成为书剑门的教头,兢兢业业,教导同门晚辈,做宗门最皆是的那块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