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成事却在天

奋斗在盛唐 牛凳 3396 字 9个月前

“这是什么?”

崔耕接过来稍微一扫,脸色突地大变,道:“武三忠为岭南道安抚使?”

“正是。”冯朴叹了口气,道:“武三忠在长安立了大功,虽然没有认祖归宗,却连升数级,马上就要到广州赴任。岭南道安抚使是什么官职,崔长史明白吧?”

崔耕当然明白,所谓道,并不算朝廷正经设置的行政区划。

实际上,现在大唐地方官的顶峰,就是一州刺史,再往上就得往中央任职。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省实州,强干弱支”。每个州的力量都非常弱小,难以对抗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

但是,大唐全国有三百六十个州,有时候管理起来不太方便,这才又把天下分为十道。

当某件事需要一个道共同处理的时候,朝廷会临时派遣官员下来。依据事情的不同,官员的名称也不同,比如巡察、按察、黜陟、巡抚、安抚、存抚、行军等。

根据名称的不同,官员的权力也有天壤之别,其中权力最大的就是安抚使。

在那场荒唐大梦中,再过几十年,某某道安抚使,会换个名称——某某道节度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全道官民百姓任意生杀予夺,堪称当地的土皇帝!

现在安抚使的权力虽然比节度使稍有不如,但也差不了多少。

难怪冯朴不肯查贺旭的案子,仔细一比较,武三忠才是一个大boss,武良驹只能算是一个小怪。

为了去除一个武良驹,招惹上这么一个强敌,以冯朴的滑头怎么肯干?

就是崔耕,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不得不改变了主意。

有了泉州实力派的帮助,武良驹其实奈何不得自己,但要是为了出一口气,把武三忠得罪狠了,那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

想到这里,崔耕深施一礼,道:“多谢刺史大人提醒,卑职险些铸成大错。以后只要武良驹不来惹我,我绝对不主动招惹他。”

“你明白就好。”冯朴点了点头,又叮嘱道:“就是他主动来招惹你,你也尽量克制。另外,你再通知一下张林两家,万不可轻举妄动。”

“是!”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崔耕郁闷地离开了刺史府。

可还没走几步呢,封常清猛地一拉他的袖子,指着远处道:“长史大人,你看那是谁?”

崔耕定睛一看,正是武良驹带着一群伴当,鲜衣怒马,飞奔而来。

人未到,声音已至,遥遥咆喝:“崔二郎,有种你别跑,今天本公子要和你算算总账!”

本部小说来自看书辋

{}无弹窗

三天后,泉州都尉府。

崔耕道:“所以,贺旭就这么死了?”

吴公礼恭谨地回道:“没有,贺旭这狗日的坏透了,临死前还想拉几个垫背的,告诉了武良驹一个天大的秘密……”

武良驹第一次要杀贺旭,是为了讨好崔耕;第二次要杀贺旭,是因为吴公礼陷害贺旭黑钱,这次是第三次了。

事不过三。

贺旭自知在劫难逃,再无顾忌,就把当天被迫帮崔耕圆谎的事儿说了出来。

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武良驹,烧了他宅子的那帮海寇绝不是什么扶桑人。当初崔耕、冯朴、林知祥和张元昌是在组团忽悠他。武良驹可以杀自己,但这些人一个也别放过。

武良驹对此事将信将疑,事关重大,也顾不得尸体的恶臭了。当天晚上,就领着二十个家丁押着贺旭,来到了那伙贼寇的坟地旁。

结果,打开坟地一看,所有贼寇都有一块六尺的白布兜裆。

贺旭再也无话可说,闭目就死。

武良驹杀了贺旭之后,就把他和那些倭寇埋在了一起。

可干完了这件事儿后,冷风一吹,武良驹忽然想起一件事来。

当初贺旭曾经发下毒誓,若骗了自己,就会死后和扶桑人葬在一起,遗臭万年。今天可不就应了誓了吗?难道真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再想到自己发的誓言——若是再找崔耕及其亲朋好友的麻烦,就被乱刀砍死,武良驹当即心乱如麻,吓了个半死。

他回去之后就发起了高烧,把全府上下忙了个手忙脚乱。

第三天晚上,春香找了个机会,把吴公礼偷放了出来,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让他到泉州都尉府暂避。

崔耕听完了,脸色阴晴不定,喃喃道:“不应该啊,倭寇的事儿是我胡诌的,难道真的有这么巧?”

不过,他稍微一转念又释然了,道:“应该与巧合无关。这次贺旭不是和我一个人斗,而是跟我们四个人斗。可能是冯刺史棋高一着,早就安排人把这个漏洞堵上了。怪不得人家能当五品官呢,老刺史做事真是滴水不漏!”

崔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轻而易举地坑死了武荣县尉贺旭。事情的经过,吴公礼都亲身经历。

此时的吴公礼,除了对崔小哥深深佩服外,还有丝丝的后怕。

他算是看明白了,自己在整件事里起的作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哪怕没有自己的反戈一击,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吴公礼心中暗暗琢磨,原来不知不觉间,我和崔二郎的差距,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短短一年内我们就有如此差距,那要十年二十年之后呢?应该给人家提鞋都不配了吧?

不趁着现在好好的巴结崔二郎,更待何时?恐怕我们吴家的兴旺发达,就要靠这位贵人提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