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二郎有妙计

奋斗在盛唐 牛凳 4401 字 9个月前

“啊?”

何贵听罢,顿时吓得小脸煞白,犹犹豫豫道:“这……这能成吗?”

“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彦高乃定州刺史,处理这个案子正当其职。若要想替你家老爷翻盘,不兵行险招怎么行?”

何贵还是有些后怕,低声道:“但这也太冒险了啊!”

见着何贵还在质疑,崔耕也不再言语,自顾品茗不再理他。

何贵尴尬地看着崔耕,最后咬了咬牙,下定决心道:“好,就听长史大人的!小的这就去安排,一切都拜托崔长史了。”

何贵一走,崔耕又吩咐宋根海道:“去,把咱们的人都集合起来,随本官一道儿去刺史府要人!”

宋根海很难的小心谨慎了一把,提醒了一句:“大人,这孙彦高是一州刺史,大人您是他的佐官。如果这么硬去要人的话,不合规矩啊!”

“规矩?”崔耕道,“是他孙彦高先坏了规矩,那本官又何必跟他谈规矩?”

“莫非大人心中早有定计?”宋根海跟崔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知道自家大人向来不打没把握的阵仗。

“当然。”崔耕微微一笑,道:“哼哼,构陷何明远勾结突厥人?孙彦高找的这个罪名,还真是有意思的很呢。”

宋根海嗯了一声,便匆匆下去召集了人手。

崔耕这所宅院里,不光是他和封常清宋根海等人,还有二十名博陵崔氏调来供他驱使的悍卒。虽然人数不多,但撑撑场子也够用了。

崔耕翻身下马,带领二十余人,直奔刺史府的大门而来。

顷刻,抵达刺史府外。

这时,一个军官赶紧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抱拳拱手道:“崔长史,今天不是休沐日吗?您怎么来了?”

崔耕对这拦路的军官也有些印象,问道:“孙风,今儿个是你当值?正好了,去通禀一声,就说本官有要事见孙刺史!”

孙风笑道:“崔长史,您来得不巧。刺史大人有令,今天要审一个大案,不准放任何人进来。”

“不见任何人?今天本官还非见他不可了!”

随后,崔耕一挥手,对封常清等人下令道:“冲!给本官冲进去!”

“是!”封常清可不管那个,带着博陵崔氏的悍卒就往前冲。

刺史府门前的甲士们当时就有点傻眼,这一州长史带着二十多人攻打刺史衙门?这是闹哪出啊?

孙风和这些守门军士也知道最近崔长史风头最劲,不敢过于得罪,而且他们也知道崔长史貌似和孙刺史不怎么对方,尼玛的,神仙打架,他们可不想被殃及池鱼。

于是他们象征性的抵抗一番,就往后退。

顷刻,崔耕带着人,迅速地冲入了刺史衙门的大堂。

此时,大堂之下,何明远被五花大绑,面色惨淡,衣衫里外头渗着殷红的血渍。

显然,何明远已经被上过刑了,而且估摸着至少上过两轮的严刑拷打了。

眼见崔耕来了,何明远都快哭了,双眼冒着精光,犹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喜极而泣地叫道:“崔长史你可来了,快救救何某啊,他们逼着我诬陷……”

啪!

孙彦高猛地一拍惊堂木,打断了何明远的求救。

孙彦高怒发冲冠,直指崔耕:“崔长史,你藐视法规,以下犯上,带人擅闯刺史府,你想干什么?”

“哼,我想干什么?”

崔耕怡然不惧,傲然自立,反问道:“我倒是想想问孙刺史,你到底想干什么?孙刺史啊孙刺史,你天天尽捣腾这些有的没的,你知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

{}无弹窗

崔耕白眼一翻,嗤笑道:“好一张利口!范参军这么一说,我崔二郎简直成了从灾民口中夺食的罪人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范光烈越说越来劲,“崔长史,你为获私利与百姓争粮,弄得饿殍遍地。本参军这就上表参你,你等着陛下降罪吧!”

“恐怕要让范参军失望了。”崔耕耸耸肩,道,“谁告诉本官要用粮食喂鸡了?”

“那你想用什么?总不会是抓虫子喂小鸡吧?哪有那么多虫子让你抓?”

“虫子?虽不中亦不远矣,本官用的是……蚯蚓。”

“啥,蚯蚓?哈哈!”范光烈笑道:“那怎么可能?莫非你崔长史要派人到处抓蚯蚓?”

崔耕道:“当然不是抓蚯蚓,而是……养蚯蚓。”

对付蝗灾,后世的法子很多,比如喷洒农药啊,比如随时观察蝗虫的动向准备扑杀啊……等等。

但是在古代,可用的法子就很少了。用小鸡吃蝗虫,的确不过是聊胜于无的手段。

最根本的法子,还是备足足够的粮食,硬挺过这一关。

买粮食当然是首选,但是朝廷下拨的赈灾的经费肯定是有限的,崔耕也不可能干私掏腰包的事儿,即便崔家再趁钱,也救济但定州一府诸县的灾民啊!而且担擅济灾民的名声,容易被人攥了小辫扣了大帽子。再者,这年头粮食的产量是有数的,再加上昂贵的运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凭空“变”出粮食来,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猪、羊、兔等动物的粪便以及秸杆、稻草等物,都不可能成为人类的食物,但蚯蚓却专以这些东西为食。

长大的蚯蚓,再被小鸡吃掉。小鸡长大了,既可以下蛋,也可以吃肉。

这就相当于用粪便换了肉食,换言之,也就相当于凭空增加了粮食供应。

当然了,这番道理,没必要对孙彦高解释清楚,只要能说服博陵崔氏参与进来,支持自己就行。

当初的五场比试,乃至智斗突厥特使,以及发明孵小鸡的技术,都在不断地加强着崔耕在博陵崔氏的威望。

因此崔耕前些日子说出了想法之后,根本就没费什么力气,崔挹就从祖产中拨出千亩田地给崔耕,用来养殖蚯蚓。

这还只是博陵崔氏的公田呢,崔挹又从自己的私田拨出了五百亩给崔耕,算是双方的合股。

他这番小动作当然也瞒不过崔氏中的有心人,后来不断有博陵崔氏的子弟来找崔耕,最后崔耕的蚯蚓小鸡养殖场达到了三千亩。

养蚯蚓主要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原来崔耕还担心博陵崔氏抽调不出足够的人手来,现在收拢了这批山贼为己用,俨然人手的问题已经大大地解决了。

到时候,只待这些小鸡下了第一颗蛋下来,一切就都稳了。

包括那场即将到来的蝗灾,也包括这五州蠢蠢欲动的人心。

……

……

定州城,刺史府。

从黄城村回来之后,孙彦高整整一天都兴致不高,好像藏着什么心事儿。

过了半晌,他才微皱眉头,问道:“范参军,你说崔耕这养蚯蚓喂小鸡之计,到底靠不靠谱啊?”

范光烈被崔耕收拾了几次,现在也不敢把话说满了。他想了一下,道:“这个下官也说不好。不过,任它有千条妙计,咱们有一定之规。”

“什么一定之规?”

“除掉崔耕!明年的蝗灾,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你又要给本官出什么馊主意?”孙彦高一听就急了,斥责道:“陛下的圣旨上写的明明白白,除蝗不利,要本官的脑袋!在除蝗这个事情上,本官绝对不容许有所闪失!”

换而言之,在除蝗的立场上,孙彦高绝对不允许范光烈扯崔耕的后腿。

“放心,下官绝对不会害了大人您!”

范光烈说着,然后伸出手指往莫名的方向虚点了一下,低声道:“大人,下官刚接到上面的命令,就定在在明年,趁着蝗灾之际起事。呵呵,刺史大人,你就且等着当开国元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