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两何杀人多

奋斗在盛唐 牛凳 4124 字 9个月前

崔耕没法子,也只得道:“那本官就豁出这张脸不要,去求河内王。但我位卑言轻,河内王不给面子,你们可别赖我!”

“崔著作过谦了。”

……

……

崔耕预感的没错,武懿宗果然没安着什么好心。

他临时的河内王府之前,原来是一大片空地,现在竟然搭起了高台一座。

高台北面,武懿宗居中而坐,几十名甲士环绕,把老丑鬼倒也衬托的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高台南面有几十名百姓被绑在了一根根大柱子上,每人旁边都站了一个手持牛耳尖刀的壮汉,看那架势,只待武懿宗一声令下,就可剖腹取胆。

这高台当然是不能谁都有资格上来的,最后是狄仁杰、张九节和崔耕以及清边道十余名官员上了高台,其余官员乃至百姓们在高台下等候。

崔耕也是豁出去了,上了高台,微微一躬身,道:“下官已经按照河内王的吩咐来了,不知您怎样才肯放过那些可怜的百姓呢?”

武懿宗道:“二郎说这话,是在求本王?”

“当然,下官恳请河内王开恩。”

武懿宗点了点头,道“嗯,按说既然二郎已经开口,本王就应该给你这个面子。不过,有道是人无信而不立,二郎你不会忘记那份文契吧?”

崔耕不卑不亢地道:“下官当然记得那份文契。但河内王既然叫下官过来,总不会是想借着这份文契羞辱下官吧?”

“放心,本王没那么无聊。我提这份文契是想说,二郎你现在已经没什么面子可卖,想要本王办事,得拿东西来换。”

“但不知河内王看上下官什么东西了?”

武懿宗微微一笑,道:“你的名声!”

说着话,他从几案上又拿出一张纸,道:“二郎你签了它吧!明白告诉你,要想本官改弦更张,这个东西,不仅你要签,在场之人都得签!”

“到底是什么东西?”

崔耕接过来一看,可是傻眼了,这是一份荐书,大意是:崔耕觉得武懿宗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当这个清边道按察使太屈才了,所以特意上书武则天,请封武懿宗为清边道大总管。至于原来的清边道大总管庐陵王李显,当然是哪凉快上哪待着去!

原来如此!

如同一道闪电在崔耕的脑海中划过,顿时明白了武懿宗的心思。

当初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签那份文契?就是为了让自己无法阻挠他滥杀百姓——范光烈总不可能去挨个指认百姓,那也太荒唐了。

而武懿宗杀这些百姓,也不单单是杀人为乐,而是要找回武氏的面子。

当初契丹乱起,武则天谁也不信任,把清边道和神兵道,交给了武懿宗和武攸宜。结果这二位是草包一对,不但大败亏输,而且输的窝囊之极,都灰溜溜地返回了洛阳。

最后,还是李显遥领了清边道大总管之职,才把契丹之乱平定下去。

这么一比较,到底是武家厉害,,还是李家厉害,那还不是高下立判吗?

现在,武懿宗就是要扭转人们的这个观点:瞧见没有,平定契丹之乱的两个大功臣崔耕和狄仁杰都拥护我武懿宗。所以,李显完全是因人成事,武氏才是天命所归。

换言之,自己明着是签这份荐书,实际上却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武李之间选边站、

签了荐书,李显上位,自己就得被秋后算账。

不签荐书,马上就是几十名无辜百姓被剖腹取胆,以后还有更多百姓惨死,自己又于心何忍?

崔耕犹豫不决,看向身边的狄仁杰道:“狄相爷,您以为呢?”

{}无弹窗

崔耕最终还是签了那份文契。

这上面写的明白,崔耕虽然为清边道按察副使,但以后武懿宗再要查办什么人的话,他都无权过问。

当然了,崔耕的清边道按察副使是武则天亲封的,这份文契没啥法律效力,就是一个君子协定。但是,崔耕“崔青天”的名号流传天下,只要真签了字,万没有反悔的道理。

……

……

清边道总管府,后宅花厅。

崔耕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道:“狄大人,您以为,这武懿宗的葫芦里,究竟是卖的是什么药呢?”

“老夫也搞不懂啊!”

狄仁杰眉头微皱,道:“按说武懿宗有了范光烈,想攀咬谁就攀咬谁,崔著作你即便想拦也有心无力。他又何必处心积虑的让你签这么一份文契?”

崔耕叹了口气,道:“下官正是因为想不明白此事到底有什么害处,才签了那份文契。不过现在想来,武懿宗费了这么大力气,恐怕所谋非小啊!”

狄仁杰安慰道:“后悔也是无用,难不成崔著作你能对靺鞨人见死不救?再者,此事过后,至少十年内,我大周是不用担心靺鞨人了,崔著作你堪称大功一件。”

崔耕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件事相当于武懿宗又唱了一次黑脸,自己唱了一次红脸。此事过后,靺鞨人算是彻底认同了自己“神使”的身份。纵是靺鞨族内还有像乞乞祚荣那样的英雄人物,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了。

另外,自己及时救了李正梅,高仙甚为感激,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至于武懿宗还有什么后招,那也只能静观其变了。

……

……

武懿的后招来得很快。

自从崔耕签了那份文契开始,他就迅速改变了查办的对象——原来他查的是官,现在查的却是民。

官员还讲个证据,民就太容易欺负了。

“契丹大军来的时候,你为何不拼死反抗,反而做了契丹的顺民?这难道不是背叛朝廷吗?本官岂能容你!来人,把他拉下去,剖腹取胆,开胸挖心!”

短短十天内,因此惨死的百姓竟有数千人之多。

最关键的,武懿宗挑选的对象毫无规律,有地方富户,也有贫民百姓,甚至有街上的乞索儿乃至青楼女子。

这既不像求财,也不像为武则天清除隐患,完全是以杀人为乐啊!

人们因为他这个举动,想到了当初契丹之乱中的伏部酋长何阿小,纷纷传言道:“唯有两何,杀人最多。”(武懿宗爵封河内王,取其谐音也算一“何”)

如此多的无辜百姓惨死,崔耕当然愤怒异常,但是当初那份文契已经签了,总不能反悔吧?

再者,就算自己真的不要脸了要反悔,人家武懿宗照样能反悔啊。真把靺鞨人逼反了,死的百姓可未必就比武懿宗杀得少!

这可咋办?

就在崔耕为难之际,形势又有变化。

“崔青天,救救我儿子吧!”

“奴家的夫君被河内王捉去了,马上就要被剖腹取胆了,您可不能见死不救了啊!”

“爹爹,我要爹爹!崔青天,雨儿求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