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无论是谁娶了吐蕃公主,意味着此人成为了事实的大唐太子。
这可如何表示?
他为难道:“兹事体大,且容朕细思之。”
“陛下!”太平公主高声道:“臣妹以为,谯王李重福和那吐蕃公主甚是相配,不如让他娶了吐蕃公主。”
李显摆了摆手,道:“朕自有主张,太平勿复多言。”
太平公主道:“陛下当然可以决定谁娶吐蕃公主。不过……纪处讷的案子,到底该如何处置呢?是不是要查个水落石出?”
“你……”
李显瞬间秒懂了,这是太平公主在和自己提条件呢。
要么自己做出妥协,立李重福为太子,要么太平公主深挖这个案子,把韦后牵扯进去。人家作为苦主,有这个权力。
换言之,在遭到自己和韦后步步紧逼之后,太平公主实在受够了,决定反戈一击。
“这个么……”
韦后明白自己的确是冤枉的,但李显不知道啊,当时有些犹豫。
李旦马加了一把力,也双膝跪倒,道:“臣弟以为,谯王李重福人品贵重,可娶吐蕃公主。”
“臣附议!”呼啦啦,太平公主和相王一系的官员跪了一地。
韦后大怒道:“胡说八道,李重福有谋害懿德太子太子之嫌,怎可娶吐蕃公主?”
然而,没人理他。
人们继续齐声道:“臣等以为,谯王李重福可娶吐蕃公主”
其他大部分臣子,则站也不是,跪也不是。
但凡有点眼光的都明白,如今朝堂的大部分歪风邪气,包括今日之事,都是因为韦后想当女皇帝引起的。如果能立李重福为太子,能早早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按道理说,自己应该支持相王和太平公主。
但是,与此同时,韦后现在是个小皇帝,自己今天敢劝谏,来日恐怕要遭她的报复。另外,此举也难免帮着太平公主和相王,对付当今天子之嫌。
至于少部分韦后的铁杆,则不敢做这个出头鸟。谁屁股都有屎,现在站出来,纪处讷的案子牵扯到自己可怎么办?
唰!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齐齐投向了崔耕。倒要看看,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到底要站哪边。
{}无弹窗
“我掐死你!”
韦后郁闷地想吐血,好悬没把这句话直接说出来。
她心暗想,你纪处讷嚎什么嚎啊,群臣本来怀疑,是本宫授意你害死了吴国公。你现在这么一嚎,那不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
李旦看出了便宜,跪倒在地道:“想不到纪处讷竟受人指使,在臣弟的府邸安排了细作。想必是臣弟往日所为不谨,引人误会,请陛下削去臣弟的王爵,让微臣出家嵩山,此终老。”
这完全是以退为进。
素玉说得明白,纪处讷是受了武三思的指使,把自己安插到相王李旦的府内。
但李旦偏偏不提武三思,只说是受人指使。那暗含的意思,是不信这仅仅是武三思的意思,认为这其还有韦后或者李显的意思。
所以,人家要求像武攸绪一样,出家修道,让皇帝和皇后彻底放心。
李显敢同意吗?
他要是敢同意,那是容不得亲兄弟的桀纣之君!
李显赶紧道:“相王快快请起,何至与此,何至于此啊!那都是武三思和纪处讷擅作主张……”
“陛下!”
这边李旦还没安抚住呢,那边太平公主也泪眼婆娑,双膝跪倒,道:“臣妹初嫁薛邵,只因其兄谋反,薛绍被母后下令饿死狱。再嫁武攸暨,只因……死了个不明不白。罢了,罢了,总而言之,臣妹是个苦命之人,这和亲吐蕃去也。”
她在“只因”后面含糊其词,更引人联想。薛绍是被大周女皇武则杀的,那么武攸暨是不是大唐皇帝杀的呢?
李显也有了种跳进黄河都洗不清的感觉,道:“太平你莫误会,不是朕想让你和亲吐蕃,是那个……”
他还是想让“天”来背黑锅。
可是,话还没出口呢,听有人高声道:“启奏大唐天子,外臣以为,太平公主不应和亲吐蕃。”
“谁?”李显抬头看去,正是吐蕃使者论弥撒。
顿时,一股被背叛的感觉,从李显的心头涌起。他心暗想,你们吐蕃不愿意要太平公主,早说啊!朕费了这么大劲,都快被人们骂为无道昏君了,你才说不想要,这不是坑人么?
他不悦道:“为什么?”
论弥撒心里也颇为委屈啊,本来自己觉得,太平公主虽然年纪大了点儿,但身份尊贵,如果这次能促成她出使吐蕃,自己肯定大功一件。
可是,那个大唐宰相崔湜,不断劝说自己放弃这个想法。他说,崔耕和太平公主过从甚密,如果太平公主和亲吐蕃,恐怕会恶了崔耕。本来和亲的目的是为了两国和平,若是一个处置不好,引得崔耕要挑起两国纷争怎么办?
崔耕自己当然知道啊,论弓仁的老师,出使一趟吐蕃,造成了吐蕃的分裂。自己听了这话,还真有点犹豫。
到了今天,自己又突然发现了一个特别容易忽视的问题——这太平公主她克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