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的心情变得格外舒畅,现在的防御工事并未彻底完工,但工程已经初见成果,进度也还在计划范围之内。
唯一的问题在于新奴隶的消耗实在是大了一点,这庞大的工程量已经吞噬了数千条人命,现在天天都可以看到抛尸的森林边缘有猛兽徘徊。
现在秦晴已经把她抓的奴隶壮丁派给欧扬使用,即使如此还是需要把没任务的屯垦兵和新奴隶半丁、壮女一起投入进去。这其中唯有能得到充足休息和伙食的屯垦兵没什么损失,其他人也像被投入绞肉机一样迅速消失。
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现在困扰欧扬的最大问题。
上午大约8点50分,登高望远的欧扬突然发现森林里钻出一群人。
男女老少都有,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大约上千人。外围跟着一些拿武器的丁壮,看他们的神态,与其说是护卫,不若说是押送。
队伍走到阻拦桩附近,领头的一个丁壮从怀中掏出一个小东西,放在嘴边用力吹响:“滴”
是一个小哨子,远征军允许外蕃部落兵使用的短途联络工具。
两个外围负责警戒的屯垦兵听到哨声,赶忙跑了过去,听那个吹哨子的家伙说了几句什么,其中一人又跑回阵地。
过了片刻,今天的警戒队长左家奴跑过来报告:“大人,是撒剌,他扫荡了几个狄人的部落,抓获生口500,希望卖给大人。”
“想什么就来什么,我的运气真不错。”
欧扬回来后,特许外蕃部落中最强的扎彦、撒剌、乌古底等三人轮流回家,带领自己部落的战士单独扫荡不驯服的大森林土著。抓获的战利品——主要是人口,可以卖给远征军当奴隶使用。
这三个家伙的实力一直算是相对较强的,加上欧扬分配给他们的铁质武器(许多缴获自兽人),实力大大增长,已经稳稳压倒大部分土著部落,因而成绩还算不错。
而且除了乌古底总是喜欢藏着一些人口以外,扎彦和撒剌倒是真的把所有抓获的人口都送来了。
这对正缺劳力的欧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东门。
西狄建造的木质城墙大部分还保存完好,只是原本被屯垦军炸开的豁口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城门。
不,没有城门,只有一条直通城外阵地的宽阔道路。
随着炮兵在帝国军队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如何保证大炮的快速机动已经成为华夏指挥官、参谋军官们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因此华军打仗格外重视道路,像镇远这样的即设要塞,内部通道建设自然是重中之重。
现在的季节,土路过于泥泞,为了保障道路畅通,欧扬甚至命令把从木屋区拆来的墙板直接铺在路上。
旧城墙外50步远的地方,是重炮阵地,虽然远征军现在还没有华夏标准的重炮,因此所有炮位都是空的,但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强得多,如果战争规模持续扩大,早晚会有一些超重炮奇葩被部署在这里。
由于合格的工程人员和材料紧缺,现在的重炮阵地还很简约,只是用土袋和茅草袋筑起一道高约二米半的土墙,地基用大石块垫高大约半米,上面还铺着一层防滑防潮的橡木板。
这里空间很宽广,且防御完善,在重炮暂时到不了的时候,可以作为预备队集结地。
欧扬顺着专门假设的梯子登上土墙,这面土墙厚度足有2米,在可预见的将来,华夏军队都不会遇到使用重炮的敌人,因此这个厚度纯粹只是用来预防可能出现的打击型魔法。
站在土墙上往下看,重炮阵地再往前50步,是一道2米高土墙掩护下的步兵集结地,这道墙上开出一些由大草袋和木桩掩护的炮位,主要布置中型野战炮或者轻型机动火炮,土墙内部被造成阶梯状,有需要时步兵可以站在阶梯上直接向外开火。
这道土墙内侧由木板和圆木加固,厚度120公分,地上同样铺了一层木地板,如果战事紧急,部队可以直接在这里驻扎。
欧扬属下的屯垦兵、部落兵、新奴隶等各色人等超过千余壮丁加上几百半丁和强壮的新女奴,在一些担任警戒和监工任务的屯垦兵押送下,通过联系两道土墙的道路汇入最外围的防线建设工地。
那里是镇远要塞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一道外表锯齿状,具备一定棱堡外墙功能的胸墙,土墙内侧加固一层麻袋,往下挖出大约半米的战壕,这样这道土墙虽然比第二道墙矮了半米,但从战壕中看仍有2米高度,厚约80公分,足够掩护一个步枪手对外射击。
最外围的胸墙外是一道顺着胸墙挖掘,宽超过5米,深超过3米的壕沟,这样一道壕沟放在地球上甚至可以当做最低标准的反坦克壕,用来对付兽人似乎略显奢侈。
再往外,是层层叠叠的木质阻拦桩,按计划,今天到来的船队将会运来铁丝网,到时候用它们把这些阻拦桩联系在一起,只在关键地段留出几个可供部队进出的缺口,以便远征军进行战术反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