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着厚重的灰色军大衣,扛着装了一根矛头的火枪,列着整齐的队形,唱着歌向西开拔。
我问过了,这些人是从以华夏人为主的边境屯垦村中抽调的部队,按照每个连(相当于中队)100人编制。
这只队伍虽然也是灰衣兵,但从纪律和那个连编制上来看,似乎更加接近红衣兵。
事实也是如此,车队长告诉我,汉人(真正的华夏人自称是汉人)屯垦兵中有相当部分是从野战军中退役的老兵——至少也参加过野战军每年组织的军训活动,他们才是华夏帝国真正的预备役武装。
其实,两种灰衣兵很好区分。
蛮人灰衣兵大多数其实根本没有那种标志性的灰色大衣,此外他们全都是传统的刀剑长斧盾牌,以及他们没有头发。
真正的灰衣兵装备那种被称为火枪的武器,穿着标准灰色制服,头上留着发髻。
从外表上看,其实挺好分辨的。
允许参战的外蕃兵名额“太少”,而且还得分给草原和辽东的外人一部分,实际有资格以“天朝大兵”为名出征的西北外蕃兵实际上只能做到三选其一。
这让很多没能选上的外蕃丁壮十分失望,以至于有不死心的狄夷嚎哭着跪倒在军威城门口,祈求自己能被某个路过的大人物看上,赐予一个为华夏天朝卖命的机会。
居然还真有人成功了。
一些路过此地,准备参加远征的有钱汉人很愿意花点小钱买几个强壮的狄夷,给自己过过当军官的瘾头。
很快,落选的狄夷在城门口越聚越多,以至于每到白天,在军威城头上都能清楚的看到下面乌压压跪了好几万人。
不得不说,数万有武装的强壮汉子跪在城下嚎啕大哭,即使只是一些狄夷,但那场面仍然既让人心酸,又让人心生警惕。
几天后,预定中的西路军司令,华夏帝国第十三野战军团军团长左云翼中郎将稍稍松了一点口风:
凡是没选上的外蕃狄夷,可以以个人的名义跟随大军出征,但除了必须跟正式出兵的人一样严格遵守军纪,以及军械粮饷自备之外,个人缴获的战利品必须上缴三成。
消息传开后,军威城下欢声雷动。
光明历1076年1月13日
天气:晴
真想知道,华夏人是怎么把那帮野蛮人调教成这种样子的。
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嘲讽部落的酋长:“给华夏人当狗很舒服吗?”
那毫无廉耻的家伙居然回答我:
“能做华夏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啊!”
天啊,世界上居然真有这种不要脸的人!
那混蛋以为我也是来向华夏人表示效忠的。
于是他最后还给我来了一句:
“不像有的野狗,跑来跑去不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
气得我差点直接给他一发积尸气!
苏美不知道的一点是,汉人平时对这些外蕃部落的态度并不怎么友好,但战争期间,凡是为华夏出兵超过10人的部落,汉人的行猎队伍都不会再去骚扰。
所以,那些平时连栅栏都不敢建,宁愿忍受野兽、魔兽侵袭也要努力把自己藏起来,不让汉人出猎队伍找到的外蕃部落,这个时候全都从地窝子中钻了出来,不管能不能被选上随征,先把部落里一半的年轻战士送到军威再说。
按照原计划,西北各路外蕃狄夷出12万丁,西路军其余8万外蕃兵应该由鞑靼和辽东各省路外蕃负责。
但每个人都不想放弃这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因此还不到出兵的时候,汇聚在军威城附近的外蕃士兵就已经超过20万,而且,这还不算完,继续向东出发的苏美,依旧可以看到无数背着武器和干苍的粮食袋,不断向军威城方向汇聚。
左家出动200本家奴隶——都是自家按选锋标准挑出来的冷兵器精锐,结合岭西、岭东两路各个都司、牌甲选出的本部精锐,在军威附近开设50多个演武场,专门挑选合适的外蕃狄夷士兵。
与以前的出兵习惯不同,这一次,凡是被选上的外蕃士兵,一律打散原来按部落聚集的形势,按汉人的习惯编制成每100人一个中队,中队长一律由从汉人屯垦兵担任,从形势上把这些只能算半控制状态的狄夷转变成屯垦军性质。
内阁的打算是,战争结束后,这些人以每中队为一村的形势,就地在新征服的库夏土地上屯垦,用以压制当地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