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滇马

振南明 一袖乾坤 2342 字 9个月前

其二是乌蒙马。

乌蒙马产于昭通地区,在高原和山区分布最多。

因为高山草场水草肥美,乌蒙马的数量亦较多,成年马匹平均体高也在一米一上下。相较于大理马,乌蒙马能适应南北干湿两种不同的气候,比大理马更适合做战马。

最后一种是腾冲马,也是三类滇马中是体格最大的一种。一般来说成年腾冲公马体高能达到一米二。由于腾冲山地草场面积很广阔,马匹皆是放牧。所以腾冲产的马匹野性也是三种滇马中最强的。

朱慈烺一直认为马匹必须放牧,不能圈养。圈养出来的马匹失去野性,做驮马、挽马或许还行,但做战马是不够格的。

如此看来腾冲马是最适合选择的类型。

其实蒙古马也是矮种马,成年马匹的平均高度也就是一米三左右,比腾冲马高不了多少。

只是因为蒙古草原太过广阔,马匹的野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耐力爆发力尚佳,是以蒙古马才会被大规模用作战马。

但即便如此骑乘蒙古马的骑兵也只是轻骑兵,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蒙古马负载力有限,扛不动太重的甲胄。

欧洲之所以可以组建重骑兵,就是因为马匹高大,负重能力更强。

在这方面滇马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因为多是生于高山草场,滇马的负重力极强,成年滇马负重力能达到两百斤,甚至可以用做重骑兵。

当然,即便是最优质的滇马也不可能立即适应行军打仗,必须进行一轮轮的训练才能使滇马变成战马。

如今云南尚在沐天波治下,朱慈烺决定把采购滇马的事宜交给这位黔国公来办。

此人对大明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原本历史中,永历帝逃到缅甸时沐天波誓死追随,于咒水之难被缅军挟持,仍夺刀杀敌直至战死。

现在南明的大形势比原本历史要好,沐天波自然更会忠于以太子正朔继位的朱慈烺。

唯一的问题是张献忠已经入川,为了防备张献忠入滇,沐天波势必会派大军到滇川边境驻守。

如果朱慈烺没记错的话历史上沙普之乱便是发生在这前后吧。

(第二更,求推荐票)

比起凤阳府驻扎的刘泽清、刘良佐,朱慈烺更关心战马的问题。

大明自立国以来素来关注军队战马的配备。

洪武年间便有马政,永乐时期屡征蒙古也获得了不少良驹。

这之后明廷在边境设立马市,向蒙古人买马,甘陕地区也可以养马,总得来说不必太担心战马供应问题。

可到了明末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陕西流寇四起连年战乱,马政自然废弛。原本与明朝关系良好的蒙古各部也被满洲人打怕打服,收为跟班。

及至甲申国变,满清入关半壁江山陷入贼手。

此时明廷彻底失去了从西北获取战马的途径。

虽然依靠装备精良的步兵和炮兵也可以抗衡骑兵,但朱慈烺还是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犀利骑兵。

这也是为何他在组建神策军的时候单独成立一骑兵营。

不过南明的战马来源很成问题。大部分战马都是各镇军头带来的,如高杰部、黄得功部。

属于朝廷的马匹大部分都是各省乃至藩国的供马。

这些马挑选凑出几百上千匹来不成问题,但要凑出上万匹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朱慈烺还勉强可以给神策军天骑营配备足额战马,但等到将来扩军,增设更多的骑兵营,再想靠供马配备就不可能了。

于是乎朱慈烺便得从别处想办法。

让各镇军头进贡马匹是不可能的。战马在明末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远比士兵重要。

黄得功、高杰或许会看在天子的面子进贡几十上百匹,但要想让他们一下进贡上千匹战马绝对是痴心妄想。

向蒙古人买马也不靠谱。

且不说林丹汗死后蒙古各部相继臣服清廷,便说真有蒙古小部落贪图南明朝廷给出的高价卖马给明廷,如何从北地把马匹带回江南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