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拿下德州,山东的北大门就控制在手中。
刘良佐便可以派人去北京请求清廷接管山东。
想必清廷摄政王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定会大为欣喜吧?
为求稳妥起见,刘良佐决定和刘泽清一同出兵。
二人都受到了明朝小皇帝的冷落,自然是一拍即合。
刘泽清原本就是山东总兵,神京沦陷后一路逃到了南直隶,对山东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
他建议绕过徐州直扑济宁州。
这也正合刘良佐之意。
四五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徐州,吓得李本深缩在城中不敢出门。
刘良佐、刘泽清率军绕过沛县,沿着南阳湖一路北上,一路过湖陵城、谷亭镇、塌场口,直至济宁州城下。
刘泽清建议以增援山东的名义骗开城门,兵不血刃的拿下这座重镇。
刘良佐欣然同意。
他派人前去叫门,无果后又写了书子绑在箭上射入城内。
谁知那济宁州的守将却是个谨慎的,说什么也不肯打开城门,反而调兵遣将在城头布防。
刘良佐见状大怒。
他可以不打徐州却不能不打济宁州。道理很简单,徐州虽然兵力空虚但李本深也算是个名将,强行攻城肯定会有损失。而手下士兵就是刘良佐降清的本钱,本钱少了封赏自然也就少了。
再说他的目的是取山东,济宁州又是运河沿线重镇,南控徐、沛,北接汶、泗,乃咽喉之地。
打下了济宁州便可控制大运河山东段的最南端,将来利用运河运送粮秣辎重也更方便。
虽然江淮的物资无法输入了,但山东境内的物资却可以运转啊。
等到清廷接管山东,肯定也希望看到一个完完整整的山东吧?
至少从临清州到济宁州的运河沿线必须得在手中。
是以,刘良佐绝不会留下济宁州这个隐患。
杀向山东第一仗不但要打,还要打的漂漂亮亮!
刘良佐分析了利弊得失,最终一拍脑袋决定降清。
他娘的,跟谁干不是干,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如今怎么看都是大清定鼎天下的机会大,继续做明朝的总兵有个鸟的意思,迟早还不得被拉着陪葬。
满清八旗那可是不可战胜的存在,刘良佐可不认为自己能够抵挡的住八旗军哪怕一轮冲锋。
至于德州大捷,他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的。
大明将领写捷报的本事那可是一绝啊。想当年袁崇焕主辽事时,斩首二百级都能给朝廷报捷,称‘宁锦大捷’。
刘良佐都对此人感到佩服。没别的,这脸皮真是比城墙还厚。
如果按照宁锦大捷来比对,刘良佐认为德州大捷多半也是守将秦拱明自己编造出来糊弄朝廷的。
清军或许真的攻打德州了,但看到德州城池坚固后没准主动就退兵了,根本就没咋发力!
毕竟八旗兵少,个顶个的精贵,哪能浪费在这种攻城战中。
也许德州守军侥幸杀死了几十名清军,恩最多一两百人,结果却夸大了十倍报捷于朝廷。
在刘良佐看来,事实一定是这样。
至于首级还不好弄?
杀良冒功不是大明将领们最擅长的事情吗?至少刘良佐非常擅长此事。
虽然他和清军交手的机会几乎没有,但剿贼的次数却是不少。
刘良佐虽是堂堂总兵,麾下却没有多少精兵,面对李自成等强大的农民军只有抱头鼠窜的份。
但朝廷那边还得交代,刘良佐便命手下洗掠一两个村庄,把村中百姓全部屠杀,人头斩下送到京师邀功。
贼寇的首级虽然不如东虏的值钱,但好歹也能换点银子。刘良佐既可以蒙混过关又可以获得朝廷的奖赏,何乐而不为?
至于那北京城中的崇祯皇帝,还不是底下的人报啥信啥?
皇帝算个屁啊!
该骗你的时候就骗你,根本不商量。
欺上瞒下,可是在官场混需要掌握的重要本领啊。
所以这个秦拱明多半也是个同道中人。
捷报写的天花乱坠,把南京城中的小皇帝骗的团团转,还以为明军真的能够打赢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