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登抚人选(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振南明 一袖乾坤 2327 字 9个月前

左梦庚降清后将袁继咸献给满清做见面礼。袁继咸被押往北京后,满清非常欣赏袁继咸的才华,想要招降他,可袁继咸誓死不从。

最终,袁继咸被清廷下令处死。

死前,袁继咸留下一首《正气吟》。

“天地治乱,理数循环。湛兹正性,鼎鼎两间。有怀乡哲,炳耀丹青。维唐中叶,秀耸二颜。越在宋季,文山叠山。成仁取义,大德是闲。哀我逊国,方黄臭兰。名成族圮,刚中良难。淑慎以往,学问攸关。我心耿耿,我气闲闲。从容慷慨,涂殊道班。居易俟之,敢幸生还。”

其因为气节崇高与文天祥、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不过要是让袁继咸出任登莱巡抚,怎么看都是降职了,面子上不太好看。除非朱慈烺在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上面再架构一个总督,不过他觉得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至于张肯堂,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是松江府华亭县人,说来也巧,此人也是天启五年的进士,与袁继咸是同科。

张肯堂的官运也很不错,最初从余干县知县做起,一路累迁至右佥都御史,于崇祯十四年巡抚福建。

在原本历史中张肯堂在南都倾覆后,拥护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继位称帝,也就是隆武帝。

隆武帝封张肯堂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不久后改为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

后来隆武帝被郑芝龙出卖被俘身死,张肯堂不肯降清,漂泊海外,一路辗转去到舟山。

鲁监国三年,张肯堂被鲁王朱以海拜为东阁大学士。

鲁监国五年,清廷总督陈锦率兵攻舟山,张名振、张煌言等人护卫鲁王奔赴厦门,留下了张肯堂守城。

城中只有六千兵卒,一万余百姓,张肯堂率众坚守了十数日后城破,张肯堂身着官袍从容自缢。一同自缢殉国的还有张肯堂一家老小二十余口。

张肯堂自缢前也留下了一首绝命诗。

“虚名廿载谟尘寰,晚节空余学圃闲;难赋归来如靖节,聊歌正气续文山。君恩未报徒长恨,臣道无亏在克艰;寄语千秋青史笔,衣冠二字莫轻删。”

不管是袁继咸还是张肯堂对大明的忠心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气节可比文天祥。二人又都是督抚重臣,改任登莱巡抚也名正言顺。

不过考虑到袁继咸现在挂着总督的名头,‘降职’不太好看,朱慈烺最终还是决定由福建巡抚张肯堂改任登莱巡抚。

其实大明的税收政策一直是个坑。

且不说重农税轻商税这种决策失误,便是农税抽取上也存在严重问题。

这在崇祯朝体现的十分明显,重税基本上都摊到穷人头上了,真正的富人反而可以免税。是真真切切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种情况下活不下去的人要么选择饿死,要么选择造反。

只要不是傻子,就会选择后者。

朱慈烺当然明白税制要改。可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把农税的坑填上,这当然只能靠收商税。

万历朝的矿税是个好法子,直接往各地派矿监,来钱快。可这也有个问题,会遭到士大夫、商贾的联合抵制。万历之后矿税被废除,就是这个原因。

收取海税是现在来看最好的法子,朱慈烺也已经着手去做了。

现在的问题是户部乃至整个朝廷抱残守缺,除了朱慈烺以外没有人主动去想办法。

姜曰广便是典型。

一有问题第一反应是管皇帝要钱,仿佛皇帝内帑中的银子是无穷无尽的。

“姜爱卿,朕不妨与你明说吧。朕对大明现在的税收方式很不满意。你且好好想一想,如何在这方面做出改进。十日,不,五日之内给朕一个答复。”

朱慈烺也懒得和姜曰广扯皮,直接乾坤独断,把这个活儿拍给了姜曰广。

姜曰广闻言嘴角一阵抽搐。

可圣命难违,他也只能先应下。

“臣遵旨。”

“今日朕召二位爱卿来就是为了复设登莱镇、复建登莱水师一事。这件事朕意已决,至于具体的细节倒是可以讨论。另外登莱巡抚的人选朕还没有想好,着九卿先廷推一份名单出来吧。”

把这一切说完,朱慈烺摆了摆手道:“朕也有些乏了,两位爱卿退下吧。”

“臣告退!”

姜曰广、路振飞纷纷起身冲朱慈烺行礼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