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只会添乱的阿济格(第二更!)

振南明 一袖乾坤 2373 字 9个月前

因为他的强势崛起全部得益于多尔衮。他也被打上了浓厚的多尔衮派系烙印。

如果豪格登位,第一个要清洗的恐怕就是洪承畴。

“哼,本王不去,还有谁敢说他。吴三桂行吗?尚可喜行吗?”

洪承畴思忖一番道:“奴才愿意替王爷前往,不过还请王爷专门下一道令旨叫奴才带去。”

“恩?洪先生要去关中?”

多尔衮还真是有些没有想到。

不过他细细一想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当初洪承畴可是以总督陕西军务的身份在关中剿匪的。

虽然最终没有把李自成剿灭,但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若说大清文武官员中对陕西熟悉的,洪承畴绝对可以排在前列。

“奴才愿意为摄政王分忧!”

洪承畴之所以这么说,当然不是脑子一热的结果。事实上他是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考虑。

继续留在京师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当然也很好,但不容易出彩。

但如果去了陕西就完全不一样了。

阿济格是一个什么货色别人不清楚,多尔衮还不清楚吗?

这样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主持军务政务,不出乱子就不错了,指望他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是不现实的。

但如果洪承畴能够改变这一局面,使得清军夺取湖广,进窥四川将局面弄得风生水起,不就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吗?

到了那时,满朝文武还有谁敢质疑他洪承畴?

作为崇祯朝的一位大佬,洪承畴十分清楚官场如战场。

要想屹立不倒,光靠君王的宠幸支持是不够的,必须拿出绝对的实力来。

而这是他留在京师所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前去关中辅佐阿济格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多尔衮并不笨,他仔细一想大概也明白了洪承畴的用意。

只是他有些不舍得啊,洪承畴可是有宰辅之才的能臣,就这么放去陕西真是有些浪费了。

多尔衮轻点了点头道:“洪先生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个新君登基总会简拔一批臣子以求绝对的效忠。

如今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作为摄政王的他自然也得简拔一批效忠于他的臣子,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范文程忠于大清吗?当然!

可他毕竟是皇太极提拔过的人,更是在皇太极一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尔衮若是继续重用他,难免显得自己无能。

这种时候自然是提拔一个“新人”来的好一些。

但遍观满朝文武,完全没有受过皇太极恩惠的人很少。

这也正常,毕竟皇太极阴毒是阴毒了一些,可还是知人善用的。

可能只有一人他没有委以重任,那就是洪承畴。

当年洪承畴降清,皇太极也很是欣喜,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皇太极并没有重用洪承畴。

直到皇太极死洪承畴都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职务。

这在多尔衮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他上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拔洪承畴,将之引以为左膀右臂。

洪承畴自然也很感激多尔衮的提拔,处处维护多尔衮,以多尔衮的利益为重。

如今,眼瞅着多尔衮步入死胡同,他当然要提一提建议。

“王爷,奴才听说英亲王又去蒙古抢马了。”

此话一出多尔衮的面色立时阴沉了下来。

为什么说是又呢?

因为阿济格之前曾有过一次抢马的经历。

当时多尔衮命阿济格攻打陕北,配合攻打潼关的多铎给李自成施压。

可不知阿济格是不是得了失心疯,竟然跑到蒙古去抢马。

如此一来等于陕北的顺军并没有遭到太大的压力,完全是多铎一个人在打。

好在最后多铎拿下了潼关,李自成主动撤退。要不然,天知道清军会不会在陕西载个大跟头。

事后多尔衮狠狠责斥了阿济格一通,丝毫不给这个同胞兄弟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