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正是靠着土豆、红薯、玉米的大规模推广种植,解决了百姓吃饭的问题,这便有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土地不够,产量来凑。
满清时期土地同样是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中,从明末的几千万人口却能增长到清末的几亿,当然不可能有别的原因,高产农作物是唯一的理由。
既然满清可以推广土豆、红薯、玉米,朱慈烺自然也可以。
不过作为第一批试验品,朱慈烺准备先尝试土豆、红薯的种植。
这主要是因为土豆和红薯的种植时间接近。
土豆一般是二月或者三月种植,五六月份收获。
而红薯是四月中下旬种植,九十月份收获。
如今土豆已经种植了二个多月,而红薯则刚刚种下。
至于玉米则至少应该选择在五月中旬以后播种。
为了将时间错开,朱慈烺选择夏播,也就是在六月播种玉米,这样十月份应该能过收获。
这三种耐旱高产农作物中朱慈烺最看好土豆和玉米。主要是这两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短,而红薯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种植。
当然,这三种作物朱慈烺都会尽全力推广。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区别罢了。
先试着推广土豆,接下来就是红薯和玉米。
只要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获得了人口红利,那么光靠人数都能碾压满清了。
相对来说北方是比较适合种植这三种高产农作物的。不过这并不是说南方种不了。
贵州、云南就很适合种植土豆、红薯嘛。至于四川如果拿下来也是可以大规模推广播种的。
湖广、江西等地还是种植水稻的好。毕竟一个国家不可能光靠土豆、红薯、玉米过活,适当的大米储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过一两个月土豆就可以收获了,届时朱慈烺真想看看这培育出的第一批土豆产量能有多少。
虽然知道土豆的亩产吊打这时代的一切农作物,但实际产量如何他心里还真是没底。
但朱慈烺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只要土豆的实际亩产说的过去,他就会立刻下旨大规模推广。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没有理由拖下去。
多铎退兵后朱慈烺便结束了御驾亲征,率亲军返回南京。
国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没有监国处理政务的前提下。
这些时日来重要的奏疏都是经过内阁票拟后派专人快马送至山东前线,由朱慈烺于行在御览朱批。
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天子还是应该坐镇都城,使天下臣民安心。
山东有高杰、秦拱明在足矣。
回宫之后朱慈烺并没有闲着,而是召集了路振飞、高弘图等人分析山东大战。
虽说山东大战最终是以清军退兵而告终,但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清军虽然对棱堡群无可奈何,但却填平突破了战壕,直接兵临城下。
这是多方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
一来具体办事的人对朱慈烺意图领会不到位,仅仅把战壕当做是一种阻挡、延缓清军推进的工具。
而事实上战壕真正的精髓是在于可以快速有效的支援,用动态防守的方式阻击敌军的进攻。
但在山东之战中战壕各段之间的沟通支持不足,导致清军可以寻到一点重点突破。
这是今后要重点改进的方面。
二来战壕挖掘的位置也有问题。
明军选择挖掘战壕的位置是棱堡之间的连接线,这就导致了清军在填壕突进的时候两翼的棱堡能够给到战壕袍泽的支援有限。
而如果把战壕挖成拱形,且多层次的挖掘,则棱堡的覆盖面积能够更大,给到的支援会更多。
这些都是经验教训啊。
朱慈烺从来不认为可以一蹴而就的战胜满清。
便是这种新式防御方式也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这不就暴露出了问题了吗?
暴露出问题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在其基础上进行改善就会有进步。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通过不断的改进,相信明军在抗击清军的过程中会变得愈发游刃有余。
当然,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