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只对着农民薅羊毛,而对商人太放纵。
郑芝龙可以靠收海税收到一年一千万两,朝廷为什么不行?
商人本就攫取了大量的财富,理当多缴赋税,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至于矿税更是必须严格征收。
自打朱慈烺宣布全国矿产归朝廷后,这才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收到了两百万的银子,一年保守估计也有五百万两银子进项。
这都是大钱啊!
下一步朱慈烺准备对盐业开刀。
盐商是不亚于海商的巨富群体,一个个富可敌国。
作为垄断资源,盐商的收入进项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大明对盐业本来管理的很严,靠出售盐引来控制上游资源。
盐引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每个盐商能够分配到的盐量便是一定的。
但到了明中后期,盐引制度废弛,私盐遍地都是。
尤其是沿海诸省,到处是晾晒私盐的。
官府基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拿了孝敬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这却严重的损害了朝廷的利益。
崇祯年间一年的盐税竟然只能收到几十万两,这是何等的可笑!
即便保守估计,盐税也应该收到一年几百万两。这些盐商真是把朝廷当傻子呢!
朱慈烺可不愿意做这个傻子!
既然开中法已经废弛,那么便要想出一个新的办法来。
朱慈烺的初步设想是成立皇明贸易商会之类的机构,作为管理盐业的唯一责任部门。
这种机构既不是朝廷部门,也不是民间商会,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机构。
当然,此机构是直接对朝廷、对天子负责的。
这相当于在这个行业树立了一个准入门槛。以前这个门槛是盐引,现在便是会员身份。
而加入此机构必须缴纳一笔数额巨大的保证金,定期接受监管缴纳赋税。
当然,盐商们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贩卖私盐。但朝廷不会再妥协了。
朱慈烺决定命各地军队严查私盐贩售,一经发现立即逮拿处决,以正国法。
陈老实的表演很完美,试戏很成功。
他当即被录用,成为了一名文艺队员。
即将开始新生活的陈老实却觉得有些手足无措,直到现在他都感到难以置信。
这就被录用了?
此前陈老实从没有任何的演戏经验,不过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整日里待在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在土地里刨食吃生活。
他唯一的愿望便是拥有几亩属于自己的土地,不必再给别人做佃农。
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靠着开垦荒地陈老实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唯一的问题是今年的收成可能不会太好。
但这也没有关系,过上个几年等土地的肥力上来了就会好起来。
每天吃饱饭,家里有余粮,这就是陈老实的全部愿望。
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吃上皇粮,一个月拿二两银子。
那可是二两银子啊!
如果粮价不再暴涨,二两银子至少可以买一石米。现在虽说不比万历年间,但粮价总体还算平稳,并没有到让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
何况,参加文艺队并不影响他继续种地!
一个月只需要演十场戏,即便算上排练的时间,也能剩下大把时间用来种地。
陈老实不怕辛苦。
相反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真要是让他待在那休息啥也不干他还觉得别扭呢!
自己耕种就不需要买粮吃,别的花费一年加起来就算是四两银子,一年也能攒下二十两呢。
二十两!
一想到这个数字,陈老实便觉得一阵眩晕。
他这辈子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拥有这么多钱,而现在竟然一年就能攒下这么多。
真是赶上好日子了啊!
陈老实下定决心在文艺队里一定要好好表现,努力演戏,无论如何要把这份饭碗保住!
五月份第一批土豆成熟。
御花园里一片忙碌。
朱慈烺亲自下地收土豆,在天子的感召下一众宦官、侍卫也纷纷动起手来卖力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