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明军推进到凤梧所前都没有遭遇到什么大规模的抵抗。
凤梧所是一座建在半山腰上的石堡。
要想攻取它只能采取正面仰攻,并没有太多太好的办法。
秦良玉命令熟悉山地作战的土司兵作为先锋向凤梧所挺进,神策军和川东明军则在后策应。
到了这个阶段,石堡里驻守的叛军当然明白了明军的意图。
虽然他们不明白明军是怎么神出鬼没的来到凤梧所下的,但打就是了。
他们将堡垒中的滚木、礌石纷纷砸下。
这些物事沿着石道滚落,对突上的四川土兵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一些伤亡不可避免的开始出现,秦良玉虽然心如刀绞却不得不忍着。
山地作战不像平原可以迂回,往往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
敌军的堡垒大多建在地势险要的位置,肯定是易守难攻的。
攻城方要想拿下这些堡垒便得付出较大的代价。
想当初万历天子平定播州之乱,十万明军围攻海龙囤,付出惨痛代价才最终拿下,并不能说明杨应龙的叛军多么犀利,只能说海龙囤的位置实在太好了。
云南的这些堡垒和贵州的大体结构差不多,要想攻取别无捷径可走,只能咬着牙硬上。
秦良玉固然心疼子侄们的性命,但这种时候是不会心软的。
她是为了大明,为了朝廷。这些子侄士兵的牺牲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如今天下大乱,东虏虎视眈眈,这种时候西南绝对不能再乱了。
如果朝廷不能火速剿灭沙定洲叛乱,在西南的威望势必会大减,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土司发动叛乱。
故而即便是牺牲再多,这次也必须大破叛军,活捉沙定洲将其解送南京明正典刑。
秦良玉如今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对大明的忠诚没有丝毫的改变,心中的那一团火依然熊熊燃烧着,未曾熄灭。
她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平剿叛军给后辈们作出表率,告诉他们作为一名大明将领什么是应该做的。
路振飞的建议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理论上来讲,武官每隔几年都会入京述职,这是是他们最基本的义务。
只不过到了崇祯朝中后期,武将逐渐藩镇化。像后期的祖大寿、左良玉完全就无视朝廷的调令,可谓是听封不听调。
对此崇祯皇帝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选择听之任之。
如今虽然没了左良玉,可郑芝龙依然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军阀。
福建俨然成为了郑芝龙的自留地,朝廷要想对福建施加影响是很难的。
但朝廷毕竟占据了大义。
如果朱慈烺降下一道圣旨命郑芝龙入京述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郑芝龙将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他奉旨入京,朝廷完全可以借机软禁、控制他,再一步步拆解郑家在福建的势力。
如果他不来,那么就证明郑芝龙真的心中有鬼,心虚不已。
当然,如果是后者郑芝龙也不会立即叛明,最多就是后期祖大寿的模式,完全把福建经营成一个第三方之地。
朱慈烺思忖再三后还是觉得降下圣旨试探一番郑芝龙很有必要。
他沉声道:“朕会降下圣旨命郑芝龙入京述职,朕倒想看看这个郑芝龙究竟会如何抉择。”
在经过一番权衡后,秦良玉最终下令横渡金沙江。
由于没有足够的船只供大军渡江,秦良玉下令士兵们搭建浮桥。
他们打造简易的竹筏首尾相连,形成了一条蜿蜒的长龙。
三万大军渡江不是动动嘴皮就行的。
秦良玉将大军分为三部分,前锋营先行渡江,等到了对岸后站稳脚跟,再让中军渡江。
与此同时,殿后的军队一直处于警戒的状态,防止突然杀出敌军对大军造成重创。
半渡而击一直是项狠辣的战术,进攻的一方往往能够占到很多便宜。
故而从一开始秦良玉便把警戒工作放到了第一位。幸运的是,明军在整个渡江过程中并没有遭到什么袭击。
来到了金沙江对岸,明军便进入了云南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