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袁继咸感慨之时突然有亲兵禀报。
“总督大人,钦使到,命您前去接旨。”
袁继咸心中一震,朗声吩咐道:“速速命人排香案接旨。”
说罢一甩袖子朝中堂走去。
来传旨的是一个并不怎么出名的小太监。事实上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南京城来传旨。所以他的内心是极度紧张的。
不过他时刻提醒自己,他代表的是天子,一定不能手忙脚乱。
此刻香案已经准备妥当,袁继咸换上一身大红色的圆领官服风风火火的赶来。
小太监见正主来了便挺直身子肃然道:“江西总督袁继咸接旨。”
袁继咸立刻跪倒在地,朝着南京的方向叩首道:“臣袁继咸接旨。”
那小太监清了清嗓子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江西遭大旱,受灾者无数。灾民皆朕赤子,朕不忍见饿殍遍野之惨状,特命江西总督袁继咸开仓赈济不得有误。钦此。”
说罢那小太监便冲袁继咸道:“袁大人,快快接旨吧。”
袁继咸听罢圣旨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陛下圣明啊。
有了陛下这道旨意袁继咸便没有了任何的顾虑。
“臣袁继咸接旨。”
他从钦使手中恭敬的接过圣旨,然后交给了亲随命其挂起来。
那小太监宣读完了圣旨也是换了一副口气,笑声道:“咱家在南京的时候就听到人家说袁大人官声斐然,今日一见果然非虚。”
其实他刚刚来到江西不久,连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哪里能有什么细致的判断。无外乎是说一些场面话罢了,所图的自然也是银子。
宫中的大太监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小钱。可像这种小黄门本身没有什么来钱的渠道,碰到传旨这种机会自然要好好捞上一笔。只要不是太不懂规矩的官员多多少少会送上一些银子。
毕竟传旨的太监还要回去复旨,若是因为没有送银子而被传旨太监在御前说些坏话,那就太亏了。
袁继咸见对方夸耀起了自己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便冲亲随使了个眼色。
随后他冲小黄门道:“钦使远道而来便先住下吧。本官晚上便为钦使办一场接风宴。”
不过现在显然还有时间着手应对。
谋反是需要经过极为复杂的谋划的,绝不可能凭一时之心血来潮。
桂王要谋反,所需要准备的粮秣至少要够大军半年使用。而以两广的财力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至于朱由榔和一众军阀的关系则更有说道了。
尤其是丁魁楚和郑芝龙。
二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支持朱由榔无非是有利可图,但若是这利益没有了呢?若是大祸将至呢?
朱慈烺认为这个谋反团伙内部绝非是铁板一块,还是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东西的。
“韩伴伴,朕且问你,这些消息来源可靠吗?”
韩赞周连忙答道:“如此重要的事情奴婢不敢妄言,实是军情司番子们亲手打听到的。”
“那好。”朱慈烺微微颔首道:“朕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去做。”
“陛下尽管吩咐。”
韩赞周心中大喜。
“朕要你派人去两广散布桂王即将谋反的消息。”
韩赞周听得一愣,显然蒙住了。
“你一定很奇怪朕为何要打草惊蛇。朕不妨和你明说了吧。桂王这件事情很复杂很棘手,越早解决越有利,越晚解决越麻烦。朕不是要打草惊蛇,而是要引蛇出洞。”
朱慈烺毫不犹豫的说道:“桂王谋反,势必要准备万全之后再行动,因为他的机会只有一次。朕当然不能让他如意。所以朕要逼他尽早举起反旗。”
这件事朱慈烺也是进行过深入分析的。
眼下明军刚刚在四川打了个大胜仗,朱慈烺的个人威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时候和朱由榔纠集起来的叛军作战,官军是占据优势的。
若是拖下去等到满清又有什么动作,朝廷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不解决了朱由榔这个麻烦,朱慈烺是一天觉都睡不好的。
故而他决定将计就计将朱由榔即将谋反的消息在两广境内散布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