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章 势成

因为陆地上的士兵打输了还能逃,可是海军士兵输了就是个死。哪怕现在在陆地上打,却是异国他乡,如果被打散,想要回去就难了。

所以在拼命方面,海军士兵更为勇猛。

唐敬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抵达预定位置,羽林卫自当率先休养生息,以待明日午时立功。”

赵永亮抱拳说道:“末将定当不辱使命,若不能将倭寇驱逐入海,末将提头来见。”

唐敬摇了摇头笑道:“打仗可不是一时意气,纵有小挫折,但是只要战果可喜,就是胜利。若人人皆败即死,何来百战老兵!赵指挥身为一军主帅,不可轻言生死。”

这就是老将和新将的区别了,赵永亮也心悦诚服地应道:“末将受教!”

临近午夜时分,一万三千大军终于抵达了位于郡守府南方两里的一处山丘之后。

此时已经入冬,气温寒冷。大多数士兵都用随身大刀在地上挖出一个坑,然后就窝在了坑里。

有些还寻来干草盖在身上,更多的人靠在坑里吃下一些干粮,就倒头大睡了起来。

数百名耽罗人就比较可怜了,他们的身上没有战士们的厚棉衣,也没有刀来挖坑。就只能几十人蜷成一团,吃了后勤官发的炒米和肉干,相互抱在一起御寒。

而在东线战场,朱真和随军太监王景弘在黄昏时分,就经历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

他们从济州岛的东部封锁整个海域,恰好就遇到了两艘从长崎过来给倭寇运送战斗物资的商船。

为了保守秘密,这两只船当然不会放任离开。在派了四艘战舰追逐,八艘快艇包抄,驱离了他们离开济州岛水域之后。

只是放了十几炮,两艘商船就主动投降了。

将船上的一百多人分别羁押在了四艘主舰上,舰队缴获了两艘只是小损的千石船,还有满满两船的物资。

这些物资全部是麻绳,桐油,竹箭等军用物资,刚好也能为明军所用。

虽然派了十二艘战舰出动,但是近三百艘的舰队作战计划并没有受到影响。在夜幕来临之时,所有的战舰都已经抵达了预定位置。

这些战舰组合成了一个严密的包围圈,还有数十只战舰专门预防来自东瀛和朝鲜的船只。

当传令船带着东线舰队已经抵达预定位置的信息抵达,朱瞻基却已经为了准备明日的大战,安歇了下去。

郑和没有惊动朱瞻基,如今大势已成,就是倭寇现在已经察觉到了情况不对,也已经晚了。

(晚上还有一章……)

耽罗自古以来就仰慕中原文化,特别是最近这一百多年来,元朝在岛上设立总管府,从此济州岛就变成是中国元朝的领土。

不过在二十年前的洪武24年,朱元璋为了缓和与朝鲜的关系,让朝鲜变成牵制东瀛倭寇的桥头堡,同意了将济州岛还给朝鲜。

但是,岛上的居民对朝鲜并没有归属感,他们说耽罗话,汉话,却不会朝鲜语。

当然,实际上现在的朝鲜,也是说汉话,穿汉衣,写汉字的。

黄渊自幼在应天府长大,聪敏好学,虽然不会说耽罗的这种北方方言,但是相互之间沟通却没有问题。

身为海军部的联络总管,他为朱瞻基服务只是顺带。更重要的任务是成为海军各部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大军的统一指令,整齐划一努力。

除此之外,他还要为各部做好后勤服务,所以在登陆的这段时间,他是最忙的一个。

上岛之后,他就被当地的土人包围了起来,一个个激动地感动流涕。在众人中,他很快就找到了当地的徒内。

徒内是耽罗统治阶级的一个等级,相当于是个知县。耽罗面积狭小,除国王和王子以外,主要依靠徒内对辖土实行管理。

在这位徒内的帮助下,他很快将耽罗民众分开编组。给了他们能吃饱的干粮之后,将青年力壮被编入了辎重队,负责拉车推车,充当向导。

而突击营的总指挥唐敬,上岸之后就立即派出了细作,在方圆二十里内都设立了暗哨,防止遇到打秋风的倭寇。

由于岛上的民众损失不大,倭寇也不敢随意离开郡守,即使出来,也都是大批人马一起。

因为只有几十人的话,遇到当地人,谁生谁死都还不一定。

事实证明,唐敬有些过虑了,但是此举绝不多余。

用了足足两个时辰,这一万三千人的辎重才全部运下了船,每个人携带上了自己的武器,进行编组。

一个百户营一辆车,由当地的耽罗人分出十个,负责运输。

只有朱瞻基的羽林卫,因为配备了三十门火炮,还要运输火药,弹丸,车队更为庞大一些。

将所有人马编队完毕以后,唐敬一声令下,羽林卫居中,一万多人马就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

当所有的人马消失不见,天色又已经暗了下来,朱瞻基他们的舰队也不用在担心倭寇的察觉,就驻扎了海岛沿岸。

攻击时间是明天中午,他们明天早上开始编组,摆出围剿阵势也不晚。

也就在这个时候,这一天的情报又送到了朱瞻基的面前。驻扎在郡守的倭寇今日又迎来了十艘千石船,按照他们的编制,等于是又增加了一千多人。

郑和他们又在研究,该如何将这增加的兵力,化作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