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下次再有机会就把人和牲畜一起带回来,本官缺干活的奴隶。或者只留妇人,孩子不要。你看湟州各寨堡包括马尾城内都是军汉,蕃族女人都少,本官总不能让大家打一辈子光棍吧。汉人、蕃人、党项、回鹘都是人,男人杀来杀去,女人就别受这个罪了,抓回来给大家当媳妇,你说呢?”
厢役们确实光棍多,也没多少人会在乎民族,只要是个女人他们就乐意,更别说是白给的。但洪涛的真实目的并不是替军队解决个人问题,他是想利用战俘去做危险品生产这个活儿。
以目前的生产技术,有些产品只能靠人命堆出来。拿宋人去换显然太容易被人抓把柄,传出去也太败名声。
但又不能不做,用战俘就好多了,用一批杀一批,死人是无法作证的。即便有人用此事攻击自己也查无实证,谁能去夏国询问人口失踪问题?
“大人高义……末将想求大人让我等把家眷迁到湟州,孩子都快十岁了,要是能学些手艺,是我等前世修来的福气。”
蒋二郎自然不会猜到洪涛的真实目的,还在为手下的兵将高兴呢。确实,吃当兵这碗饭,还赶上了战争时期,娶个媳妇不容易啊。
禁军还好说,名声好待遇也好,但厢役和特种部队就惨了。前者谁听了谁咧嘴,后者干脆就没身份,谁家姑娘乐意嫁?
他自己和蒋大郎在开封是有家眷的,这一出来就是一年多,以后指不定还能不能回去,要说一点不想肯定是假的。
“别到湟州来,这里不适合生活居住。我给秦虎去封信,让他把你们的家眷接到渭桥镇,那里也有州学、府学,亏不了孩子。待到战事不太紧时,可以跟着王大人的车队回家看看,或者把家人接过来住些日子。”
对于蒋二郎的这个要求洪涛答应的很干脆,人之常情。其实最不保险的人就是光棍,有家庭的牵绊反倒容易控制。
“我和大郎商量过了,想让孩子跟在大人身边,就像王大她们……”一看洪涛没完全听明白自己的意思,蒋二郎不得不再把话说清楚一些。
“……那可是非常苦的,还很危险,你们哥俩舍得让孩子也过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这次洪涛听懂了,蒋二郎是想让他们的孩子加入儿童团。自己从来也没收过熟人的孩子入团,这还是个新课题。
苗魁不是故意要和驸马作对,他只是太过传统,不太相信驸马这套奇怪的战术思想可以奏效,更不愿意看着士卒们跟着一位养尊处优、胡思乱想的皇亲国戚白白送了性命。
但自打马尾城大捷之后他就不再冷眼旁观了,在一致对外的问题上苗魁还是很有古人风范的,谁能多杀敌人谁就是有本事,不仅口服而且心服。
洪涛确实在备战,马尾城就是他走出祁连山脉的最后一座堡垒。有了这座堡垒进可以威胁西夏重镇济桑,退可以固守边境,很是便利。
这有点像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之后随时可以南下威胁北宋腹地的意思。而北宋由于无险可守,不得不在河北东西两路和河东路派驻重兵,寨堡城廓云集。被动防御很耗费人力和物力,大宋玩得起,西夏不见得玩得起。
只待春天一到、山谷里的积雪消融,马尾城的宋军就可以任意选择一条山谷北出。西边是仁多泉城、东北方是济桑城、正面是西夏重镇西凉府,直线距离都在一百五十里之内。
以箱车的行进速度一两天就可抵达,按照这个年代的信息传递速度,西夏人的马再快,大批成建制的援兵也不会在一旬之内抵达。不管是攻城还是劫掠,留给自己的时间都很充裕。
夏人唯一的防御方式就是在边境附近驻扎重兵,像宋军一样把篱笆扎紧。可是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宋人有区别,平时是以部落为单位分散在各处,只有战时才会集中。
常备军数量不太多,他们也养不起这么多常备军。每多一支常备军,就会影响夏人的生产生活质量,同时加重当地的负担。
其实西夏人已经开始尝到被动防御的滋味了,蒋二郎训练新兵的方法很直接也很残酷,除了常备技能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实战。
既然帅司大人给了随时北进的权利,他一天也没浪费,12月初就带着一半特种部队装扮成三支吐蕃驼队,相隔不到十里从两个山口钻出了绵延的祁连山脉,向着一望无际的凉州平原走去。
他们不是去攻城的,而是要在仁多泉城以东寻找夏人部落。每到冬季,牧人们就会找一个有水的地方过冬,靠秋天收割的牧草养活牲畜。
牧草多就多留牛羊,牧草不够就少留,不管天气如何变化这一冬都无法更换营地,有什么问题只能等开春之后再解决。
蒋二郎就是去寻找这些牧人部落的,碰上小部落直接攻击,人杀了、草料烧了、牲畜挑母的带走,其它都杀掉。碰上大部落强攻成本太高,那就给他们的牲畜下毒,或者干脆烧了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