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商号里有政府的股份,它所做的一切政府都能得到好处,私人股东们也跟着一起收益。再引申一下,就是全荷兰人民都有份子,因为荷兰是共和制。
这就是荷兰人贼的地方,他们当时就看出来了,由国家出面去抢劫、殖民说出去有点难听,还容易和别的国家发生正面冲突。
咋办呢?就弄了这么一个东印度公司出来当挡箭牌,有好处大家一起分,有骂名全由东印度公司背着,政府依旧是纯洁的。
实在躲不过去干脆就撤换公司的领导人,然后对外说,你看,我都把他们撤换了,所以干坏事的不是政府,而是个别人,对国民和外界都有交代。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几十位股东组成了董事会,并按照投资额度大小分配了权利和义务,其中十七位的权利最大,被称为十七绅士,基本就是由他们指挥着这个庞大的公司国家结合体在运转。
虽然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启,洪涛也摸不着大海,顶多算个蒙古海军司令。但他觉得不管是大海还是陆地,只不过是个载体,重要的不是载体而是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
把船换成马匹车辆,把荷兰换成湟州和甘凉路,把股东换成自己与大宋商人,不就是大宋版的东印度公司嘛。当然了,还得换个名字。
其实洪涛并不想弄个公司实体出来,也没必要起什么名字。他只是想把东印度公司的一部分经营模式和理念移植过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打仗当买卖来做的群体。
目的还是老生常谈,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去驱使人民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发生转变。一旦这玩意变了,再说啥都有商量,想干啥都能一呼百应,只要你能提供更大的利益。
顺便说一句,政府发行债卷向人民借钱这件事儿真不是荷兰人发明的,它的创造者来头更早也更大,是威尼斯共和国,也是一群商人的联盟。
把两商的精华都剽窃过来,再往一起掺合掺合,如果那些犹太人还能在一边帮着拾遗补漏,洪涛觉得在目前的时代里真就无敌了。
就在元丰六年冬天的第一片雪花落下时,出使回鹘的王浩和蒋二郎终于回来了。不辱使命,王浩基本算是完成了洪涛的托付,同西域回鹘和黄头回鹘达成了一份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共同收获的合作协议,同时也把三方的边界重新划分了一下。
按照协议规定,从凉州起到玉门关的这条古驿道为三个共同口号的实际作用地。疏勒河以东归甘凉路管理,疏勒河以西归回鹘官府管理。
往来于这条路上的商贩双方各自只收一次税,也就是说从西边来的商贩给回鹘人交过一次税后,到了甘凉路就不用再交税了。而从东边去西边的的商贩在甘凉路交过税后,到玉门关之前也不用再交税。
至于说商贩们进入大宋其它州路和回鹘其它地区用不用交税,管不着,那是协议之外的问题。
之所以会签署这么一个半截子协议,主要还是回鹘人没有税收体系,各大部族之间也没有正规的经济往来,没法统一征收统一核算统一划拨,谁收到就算谁的。到了别的部族地盘上就不归占据瓜州、沙州的部族管了,他们也没法替别的部族做主。
“以在下的意思这个协议可有可无,万一哪天这个部族失势了,再换一个新部族来依旧是没有用处。”
王浩本人对洪涛坚持要把协议落在纸面上的要求不太理解,明知道这玩意用处不大,干嘛还非弄一个呢?看着好看,还是要凭此向皇帝请功?
“哎,不能说完全没用,最次也是个开战的借口嘛。有凭证就比没凭证强,将来本官要揍他们的时候也是理所应当的。叔父啊,国与国的谈判和商户之间做生意还是有差别的。商户有信用做为保证,国家之间没有这个东西,更没人会出面佐证,一切都得靠这个玩意。但在动拳头之前咱得先站住理、站住大义,这样打起来都硬气,总不能和将士们说是为了耍赖吧。这条疏勒河离肃州旧城有多远?为何会选择以此为分界?”
做为一个商人,王浩不理解完全正常,洪涛比他想的要胃口大的多。协议只是为了拖时间,哪天腾出手来,什么狗屁协议,说你违反就违反,出兵就是为民做主、为了往来客商牟利,听上去就是正义的。
古人不是说了嘛,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拿这个当理由,好歹也能卖出去一大批战争债卷吧。没错,洪涛这么需要开战的正当理由,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士气、名声,而是琢磨钱呢。
现在湟州新军都是他自己掏钱养着,或者说是大舅哥用花膏、乌金行、香水之类的分红养着。这不是长久之计,总得把军队纳入到国家体系中去才合适,也免别人总用藩镇、割据之类的屎盆子扣自己。
但是湟州和甘凉路短时间内的税收肯定养不起这么费钱的军队,怎么办呢?洪涛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发行战争债券。
借用民间资本去发动战争供养军队,官府拿今后几年的税收背书,并说明输赢的利息差。打赢了大家一起数钱钱,打输了这些借条也不会成废纸,用税收慢慢偿还,只是利息就低了。